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建立一套“宏观—区域历史地理与军事地理研究、中观—城市城防设施布局研究、微观—城防建筑的结构与构造”的城防研究体系,在此体系中审视隋代至宋南时期的扬州城防设施建设。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历史上扬州及与其隔江相望的镇江(唐润州)的历史地理特征和军事地理地位,指出二者在军事上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保障与制约的关系。随后,进入中观层面,首先梳理了扬州历史建设史,并对本文重点研究时间段—隋至宋期间关于城市建设的史料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一些在前人研究中使用混乱的史料。其次,对扬州城防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考古工作及以前人城市平面复原图的概述,指出现有城市复原图的疑点与问题,并通过几个特殊的视角来审视城市平面布局,包括:历史人物的行程路线、战争的攻防守路线、城门、水门的类型及分布等。最后,提出本文的隋—宋各时代平面复原图。此后,本文梳理了以傅熹年先生为代表的扬州唐宋城门复原研究工作现状,并指出其问题:缺乏对迄今唐宋考古资料的整理,并缺少对复原本体中考古揭示的细节的重视。为了弥补上述问题,本文汇总、统计、整理了迄今已发表的关于唐、宋时期城门和城墙的考古资料,并对排叉柱式城门道的构造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随后,对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唐宋城市城墙高度、宽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指出唐宋期间城墙高宽变化的趋势。以上关于城门和城墙的整理,直接为本文的研究主体扬州唐宋城门复原提供了依据。由此,本文分析了扬州唐宋城市遗址中由考古揭示的城门规模及形制的特点及其演化。选择了五个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城门进行计算机三维模拟复原。其中,对于唐代罗城西垣最南门的复原,重点探讨了扬州唐代排叉柱式城门的形制与构造;对唐宋城南门的复原,重点探讨了晚唐扬州正南门的形制规模,并试图还原考古尚未证实的城门平面布局;对宋大城西门的复原,重点探讨了早期拱券城门的形制;对唐宋城东门的复原,重点探讨了南宋瓮城至城濠间复杂的城防体系;对宋大城北门的复原,重点探讨了南宋水城门结构构造。对城门结构、形制的复原,属于本文的中观与微观部分研究。由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对扬州隋至宋重要发展阶段的城防研究形成了比较客观和科学的认识,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扬州城市建设史及中国古代城市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