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华裔史学家黄仁宇因一部《万历十五年》而声名鹊起,随后他的著作《明代的漕运》《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国大历史》《放宽历史的视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等相继在国内出版,一时间刮起了一阵“黄仁宇旋风”。作为一位半路出家、大器晚成的史学家,史学界对他既有赞誉也有争议,主要集中在他的“大历史观”和独特的历史叙事手法上。在“大历史观”的理念下,黄仁宇研究中国历史时提出了对中国社会结构的一系列观点和看法,本文称其为“黄仁宇社会结构说”。黄仁宇一生有着在中国30多年和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50多年的生活经历,在负笈美国之前亲历中国历史:童年时期感受到长沙笼罩着的“白色恐怖”,参军后体验到国民党军队的形式重于内容以及中国内陆地区的落后,战场上对生命和现实的思考都使黄仁宇关注社会现实组织结构问题。到美国后,研究中国历史由明代漕运及财政与税收入手,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有了令其名声大噪的《万历十五年》的出版。他在《万历十五年》中明确提出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社会结构的认识,认为其是一种“潜水艇夹肉面包”式的社会结构,并在之后的著作中将其推广到整个传统中国社会,后又相应地提出中国现代社会应该建立一种“立”字型社会结构,这两种社会结构形式就是黄仁宇社会结构说的主要内容。黄仁宇社会结构说是在其“大历史观”理念下研究中国历史并且经过中西对比得出的结论,他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主要运用一种“望远镜”式的治史方法,从财政与税收入手,通过综合归纳而来,是一种宏观的架构。研究传统中国社会结构是为了为现代社会寻找出路,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找到中国走出现代化困境的途径。他认为在中国现代社会要建立一种“立”字型社会结构,最主要的是构建社会上下间制度性、法制性的联系。黄仁宇社会结构说是一种整体史研究,对历史研究的碎片化趋势有一定的冲击。他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得出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这一视角使其能够发现中国社会结构的独特性。他的社会结构说对于研究历史、探讨中国社会结构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作为一名美籍华人史学家,因其身份、立场、治史方法的不同,他的社会结构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