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伊丽莎白·鲍温(1899-1973)被高度赞誉为仅次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感情细腻,抒情色彩浓郁,着重心理刻画。《剑桥指南:英国小说家》一书曾评价“鲍温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小说家”。除此之外,她还用写小说的方式丰富了文化观念的内涵。然而,她在英国文学与文化观念互动史上的应有地位至今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以“分离与焦虑”为切入点,深入探究鲍温是如何介入20世纪英国文化批评的。
本论文旨在探讨伊丽莎白·鲍温对20世纪英国文化批评的贡献。她在《心之死》、《最后的九月》、《炎炎日当午》等小说中生动而深刻地表征了人的分离和社会的分离。人的分离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与心的分离、人与周围环境的分离;社会的分离主要表现为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分离、审美趣味与社会伦理的分离。简而言之,鲍温的作品详细而深刻地揭露了她所处时代的异化现象,其特征为“分离”。鲍温由此表达了对社会转型的焦虑,赋予其小说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更值得一提的是,鲍温的小说与阿诺德、罗斯金、金斯利等文化批评家的作品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尤其表现为就“进步”话语而展开的对话。因此,鲍温对英国文化批评的贡献以及在英国文化批评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认可。
总之,在20世纪英国文化批评语境中,伊丽莎白·鲍温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本论文丰富了伊丽莎白·鲍温研究,拓展了文化批评的内涵,同时为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中国提供文化启示。
本论文旨在探讨伊丽莎白·鲍温对20世纪英国文化批评的贡献。她在《心之死》、《最后的九月》、《炎炎日当午》等小说中生动而深刻地表征了人的分离和社会的分离。人的分离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与心的分离、人与周围环境的分离;社会的分离主要表现为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分离、审美趣味与社会伦理的分离。简而言之,鲍温的作品详细而深刻地揭露了她所处时代的异化现象,其特征为“分离”。鲍温由此表达了对社会转型的焦虑,赋予其小说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更值得一提的是,鲍温的小说与阿诺德、罗斯金、金斯利等文化批评家的作品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尤其表现为就“进步”话语而展开的对话。因此,鲍温对英国文化批评的贡献以及在英国文化批评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认可。
总之,在20世纪英国文化批评语境中,伊丽莎白·鲍温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本论文丰富了伊丽莎白·鲍温研究,拓展了文化批评的内涵,同时为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中国提供文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