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于农村的政策开始明显转向。中央通过调整税费政策、转移支付制度等扶持农村地区的发展;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等缓解城乡二元的矛盾,消除城乡对立;同时伴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推进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政策活动。在这种背景下,乡村地区,尤其是作为国内较发达的苏南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建设有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寻求自身的发展,苏南乡村地区开始了各种具有探索性的空间建设实践活动。这些探索不仅对空间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空间规划在新时期也做出了积极应对,正努力寻求其在乡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正是立足于现实,尝试分析乡村空间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发展机制,为进一步的空间实践活动提供基础支撑。
论文创新性地运用了利益分析的方法对乡村空间进行解析,对具有社会学特征的、结构化的“利益关系”和地理学范畴的“空间”通过跨学科领域的方式进行综合研究。从个人主义的角度,界定乡村地区中的利益主体类型及其行为对空间的影响,试图以最真实、最微观的方式解读乡村空间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整体层面的利益关系结构和空间效应的分析。在指导实践的意义上,论文紧密结合苏南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对乡村空间规划和建设实践进行价值评价和说理求证,同时,立足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探索建构新型乡村空间规划的初步方向。
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影响乡村空间的区域背景和制度背景进行研究。其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土地依赖式增长模式的改变、“新苏南模式”的探索等成为乡村空间发展的经济基础。乡村内部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用地结构等与城乡区域空间的整体发展特征相对应。在制度背景研究中,着重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乡镇管理制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分析,而城乡一体化规划制度和其它相关制度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制度构成。
应用利益分析方法对乡村空间发展机制的探索分为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是应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界定乡村空间中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农民、农村集体组织、相关企业等利益主体的类型,分析每种利益主体的身份特征、利益需求、行为能力和行为方式。然后在整体层面上解构利益主体间的交互关系,阐明利益主体之间通过利益联盟和利益博弈的典型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历史的维度上,通过梳理乡村空间决策结构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现实里充斥的是网络化的复杂关系,空间形态也是由于各种力量的交织,最终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第二步仍然从乡村空间整体的角度进行补充,把利益关系与空间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首先从源头开始研究空间利益的产生,并推广至包括社会效益等在内的更加广义的空间利益内涵。然后对空间效应进行评价,包含了土地利用效率、公共产品供给效应、社会效应等综合性内容。
第三步是与理论对应的实证过程。选择的案例包括了政府主导、民众自发、以及上下合力的三种类型。突出研究各种利益主体在进行利益争夺时的空间响应行为的特征。区划调整、“城镇组团”或“新市镇”建设、“三集中”建设、发展都市农业、“小产权房”和土地“以租代征”等的案例研究包含相对统一的结构模式,即每个案例遵循内容介绍、相关背景分析、合理性分析、现实利益分析的线索展开。以利益分析为核心,包括了对于空间结果的价值判断。
在已完成的背景分析、动力机制分析、结果分析的逻辑过程之后,论文将乡村空间的利益分析延伸至乡村空间政策的探索。结合对乡村空间已有规划和建设行为的评价,借鉴相关经验,立足于对规划的本质和价值理念的反思,尝试探索建构公平正义的乡村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融入多元规划主体、塑造开放的规划过程、实施渐进式策略等主张,并明确在此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角色所发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