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疑问词的疑问与非疑问用法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也是语言习得及发展研究的重要话题。现有研究多以非疑问用法的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的描述为主,探究语言发展背后心理及认知机理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汉语全称量词“都”和否定副词“没有”均可与疑问词“谁”结合表非疑问意义,但与之相关的母语与二语发展均未受到足够重视,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通过图片判断实验,考察母语儿童和外国留学生对汉语疑问词“谁”疑问及非疑问意义(疑问、全指、虚指)的理解情况,并从语言加工与语言发展的关系视角分析影响母语儿童和二语学习者理解汉语疑问词“谁”非疑问义的主要因素。50名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5至7岁儿童、26名母语成人、10名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参加了本研究。所有受试均按要求结合图片判断完成疑问-陈述任务(Question-Statement Task)。该任务主要考察母语儿童和二语学习者对“谁”疑问和非疑问义(疑问、全指、虚指)的理解加工情况。任务要求受试边看图片边听故事,并在听完故事后,判断测试句是疑问句还是陈述句:如果是疑问句,受试需要根据故事内容回答问题;如果是陈述句,受试需要根据故事内容对陈述句的真值做出判断。实验分两次完成。实验一主要考察受试对“谁”疑问义和全指义的理解情况,实验材料包括12个测试项目,每个测试项目由彩色图片、简短故事及一个测试句组成。其中3个项目测试句为“谁”疑问义,3个项目测试句为“谁”表全指的非疑问义。其余6个项目为干扰项,测试句包括3个使用其他疑问词的汉语疑问句和3个汉语陈述句。为避免受试间互相影响,实验材料用两种方式呈现。间隔一周后完成实验二,主要考察受试对“谁”疑问义和虚指义的理解情况,实验材料同样包括12个测试项目,每个项目由彩色图片、简短故事及一个测试句组成。其中3个项目测试句为“谁”疑问义,3个项目测试句为“谁”表虚指的非疑问义。其余6个项目为干扰项,测试句包括3个使用其他疑问词的汉语疑问句和3个汉语陈述句。为避免受试间互相影响,实验材料用两种方式呈现。实验结果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5-7岁母语儿童对“谁”全指义允准语境的敏感程度已达母语成人水平,能区分“谁”的疑问义和全指义。但他们对“谁”虚指义的允准语境不敏感,无法区分“谁”的疑问义和虚指义。(2)中级水平二语学习者对“谁”虚指义允准语境的敏感程度已达母语成人水平,能够区分“谁”的疑问义和虚指义。但他们对“谁”全指义的允准语境不敏感,无法区分“谁”的疑问义和全指义。(3)在汉语疑问词“谁”两种非疑问义(虚指、全指)的语言理解和发展上,母语儿童和二语学习者间存在明显差异:母语儿童能理解“谁”的全指义,但不能理解“谁”的虚指义,母语习得中对“谁”全指义的理解早于虚指义;二语学习者能理解“谁”的虚指义,但不能理解“谁”的全指义,二语习得中对“谁”虚指义的理解早于全指义。本研究从语言加工与语言发展的关系视角分析了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提出语言加工过程中的工作记忆压力、“谁”非疑问义的语言难度及使用频率、母语儿童和二语成人的认知能力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谁”非疑问义母语和二语理解及发展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对语言加工与语言发展的相互关系做了探讨,并尝试为加工决定论(O’Grady 2015)“加工驱动语法”的观点提供实证依据。在教学实践方面,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汉语疑问词“谁”非疑问义的母语和二语理解及发展情况,对汉语母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