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犬良性增生性气管狭窄模型的制备及超声表现 目的:探索制备比格犬良性增生性气管狭窄模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探讨常规颈部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在插管后气管狭窄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术前分别应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支纤镜技术检测犬颈段气管,采集正常图像资料。将犬分为实验组(6只)及对照组(6只),气管插管气囊充气分别约200mmHg、100mmHg左右,持续高压气囊压迫气管壁24h后拔出气管插管。行拔管后、术后1w、术后2w常规超声及支纤镜检查,术后3w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支纤镜检查,检查完毕促死动物并留取病理组织学标本。 结果:实验组犬压迫段均形成明显气管狭窄。常规超声示拔管后压迫段气管管径增宽;术后1w左右管径回缩,管壁稍增厚,回声欠均;术后2w管径变窄,A-M线凹陷呈“U”或“V”形,管壁明显增厚,回声不均,软骨环轮廓模糊、分界不清;术后3w管径明显变窄,管壁进一步增厚,局部软骨变薄。超声造影示压迫段管壁呈迅速高增强,严重者软骨组织无增强区域明显变薄。支纤镜示术后2w左右肉芽组织增生,管腔变窄;术后3w肉芽组织继续增多,管腔进一步狭窄,严重者支纤镜难以通过。病理示粘膜下大量肉芽组织增生;部分软骨被肉芽组织取代呈虫嗜状。 对照组犬常规超声示拔管后压迫段气管管径增宽并于术后1w左右回缩,术后2w管壁线状稍高回声层增厚,术后3w未见进一步增厚,部分甚至恢复正常。超声造影亦无明显异常。支纤镜示术后2w左右有少许肉芽组织形成,管腔未见明显变窄;术后3w肉芽组织萎缩或消失。病理检测粘膜下见淋巴细胞浸润和极少量老化肉芽组织。 结论:该方法建模效果稳定,操作较为简便,可用于良性增生性气管狭窄模型的建立。颈部超声检查评估插管后颈段气管狭窄是可行的,其对早期初步预测狭窄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价值。超声造影技术对新生肉芽组织的检出具有一定的意义。 目的:探讨良性增生性颈段气管狭窄的声像图特点,探索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在良性增生性颈段气管狭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良性增生性颈段气管狭窄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其中26例患者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总结其常规声像图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特点。将18例后期接受了气管支架置入治疗的超声造影检查患者根据其6个月内是否发生再狭窄而分成再狭窄组及未再狭窄组,对比分析两组预后不同的患者在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增强强度、增强时相上的异同。 结果:良性增生性颈段气管狭窄患者主要声像图特点为狭窄处气管内横径变窄,气管壁增厚并回声分布不均,A-M线局部凹陷呈“V”或“U”形,气管软骨轮廓模糊与软骨间隙分界不清。彩色多普勒显像意义不大。良性增生性颈段气管狭窄患者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均表现为不均匀增强,增强程度为高增强者12例(12/26)、为低增强者14例(14/26),增强时相为早期快速增强者9例(9/26),为晚期缓慢增强者17例(17/26)。再狭窄组其狭窄处气管壁超声造影呈早期快速增强者占80%,呈晚期缓慢增强者占20%;其中90%呈高增强,剩余10%呈低增强,高增强区域边缘毛糙、与气管软骨无增强区域间分界较模糊。未再狭窄组其狭窄处气管壁超声造影均呈缓慢不均匀增强,其中低增强者占87%,高增强者占13%,低增强区域边缘较光滑,与气管软骨无增强区域间分界较清楚。两组间超声造影增强特点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常规超声检查可发现颈段气管前、侧壁结构及管腔横径异常,可期望协助临床全面、客观的评估良性增生性颈段气管狭窄。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预测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且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可能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