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知曲面作业的协作机器人多重交互柔顺控制方法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eng1979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的发展,曲面加工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加工性能及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不同曲面零件的高效率、高精度、高安全性加工需求,需要充分考虑人、机、环境中的多重交互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仅考虑人与机器人之间或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单一交互问题,且假定曲面特征已知或通过视觉等测量手段获得曲面特征信息。本文面向未知曲面加工作业,考虑人-机-环境的多重交互特性,研究协作机器人的柔顺控制方法,包括未知曲面上的轨迹表达与泛化、碰撞检测与外力估计、参考位姿生成和自适应柔顺控制等,并建立了实验系统,开展实验验证。针对未知曲面上难以进行轨迹泛化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动态运动基元DMP(Dynamic Movement Primitive)方法,解决了未知曲面上的轨迹表达与泛化问题。DMP作为轨迹表达方法之一,具有优良的轨迹泛化、避障和抗干扰性能。然而,当目标点与初始点重合、目标点与初始点很接近、新目标点与旧目标点分布于初始点两侧,或具有曲面约束时,原始的DMP方法不具备轨迹泛化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定义调整余弦相似度,用于优化和评估曲线相似度;定义力耦合项,设计末端力控制律实现机械臂与曲面保持期望接触力。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了解决人-机-环境(对象)之间的碰撞检测与外力估计问题,扩展了动量观测器的方法,实现了机械臂与环境、被操作物体与环境的碰撞检测与外力估计。已有的通过动量观测器进行机械臂的碰撞检测与外力估计的方法,大都针对单臂的情况或双臂本体之间的碰撞检测。本文将其扩展到一般情况,充分考虑了机器人本体、操作对象与环境,实现了机械臂、操作对象的碰撞检测与外力估计,充分提高了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性。进而,以双臂操作物体时形成的闭链系统为例,将外力估计方法进一步用于双臂与物体之间、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多重柔顺控制。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针对未知曲面作业难以确定机械臂末端参考位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操作面法向量和标称操作力映射的参考位姿获取方法。以往的研究多是基于力传感器的测量估计曲面的法向量,往往针对特定打磨工具,如球体,圆柱等,且需要将摩擦力进行简化才能得到简洁的表达式。本文提出了基于操作面法向量和标称操作力映射的机械臂末端参考位姿获取方法,通过在已知平面上学习,得到力传感器信息与曲面法向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学习到的策略应用到未知曲面上,得到机械臂末端的参考位姿轨迹。通过自适应位姿补偿和迭代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曲面参考位姿的估计精度。最后,进行了7自由度机械臂未知曲面作业的参考位姿获取的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人-机-环境多重交互中的动力学耦合特性复杂、动力学模型和环境阻抗模型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实现高精度的轨迹跟踪和力控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了多种交互关系的统一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了人-机交互和机械臂-环境交互的解耦与柔顺控制。首先,使用等效的二阶阻抗模型对人-机-环境多重交互系统进行了建模。其次,基于动量观测器和末端六维力传感器分别获得人对机械臂的作用力和环境对机械臂的作用力,使用选择矩阵将人的因素与环境的因素解耦。最后,提出了基于RBFNN(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的自适应轨迹跟踪和自适应导纳控制方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建立了面向未知曲面作业的协作机器人实验系统。基于此实验系统,开展了基于改进DMP的轨迹表达与泛化实验、碰撞检测与外力估计实验、未知曲面作业的机械臂参考位姿获取实验、人-机-环境多重交互的自适应柔顺控制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正确性。论文的研究为协作臂在未知曲面、多重交互和人机协作的安全性柔顺控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改善未知曲面作业中机械臂的轨迹和力控制精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保加利亚乳杆菌是发酵乳制品发酵剂主体菌种之一,其高生物量是开发高效直投式发酵剂的关键。目前研究发现即使在营养充足条件下,发酵对数末期增殖能力仍会下降,这可能与菌体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挖掘保加利亚乳杆菌培养过程中菌体生理状态变化以及其对活性菌体数量的影响,揭示培养过程菌体分裂的影响机制,促进菌体分裂以解决菌体增殖瓶颈,提高菌体培养密度,对实现发酵剂高活性制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保加利亚乳杆菌
复合材料点阵夹芯结构具有高比强度和高比刚度的力学性能优势,因此其在航空、航天和船舶工业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集中或非均匀载荷的作用下,梯度点阵夹芯结构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其承载能力,区别于传统的均匀点阵夹芯结构,梯度点阵夹芯结构的几何构型的有序变化导致了单胞力学性能及密度在夹芯结构内的梯度分布,合理分配了点阵夹芯的质量,提升了结构的承载效率,因此其在弯曲、整体屈曲和振动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
在航空航天、光学、微电子等领域中的核心器件呈现出结构复杂化、小型化、高加工要求化等发展趋势以增强其功能特性并减小特征尺寸。这些器件多采用难以加工的硬脆材料,这也增加了其制备难度。例如半球谐振子,即是一种典型的小口径薄壁复杂构件,是半球谐振陀螺仪的核心部件。半球谐振陀螺仪由于精度高、可靠性高、结构简单、工作寿命长、体积小、质量轻、抗冲击能力强等一系列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是执行高价值空间任务的首要选择
兴起于美国的社会情感学习近年来逐渐受到中国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在借鉴这一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中国教育情境时,需要深刻理解其所根植的西方文化对其核心思想的塑造,并对此保持反思性的审察。以这种审察作为对照,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围绕社会情感学习的三个核心概念——自我、社会和情感——展开对于这一教育理念内涵实质的探讨。通过厘清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对于相关概念的论述,为理解和践行社会情感学习提供中国理论的
大力开展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我国太阳能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往往冬季越是寒冷,将夏季丰富的太阳能跨季节转移到寒冷的冬季是实现清洁供暖的梦想。基于水合盐与水蒸气的可逆水合/脱水反应的热化学储热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无需绝热防护、储存周期长等优点,是进行跨季节储热的最佳选择。其中氯化钙水合物因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反应温度区间与建筑供暖相匹配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热化
负刚度结构具有迥异于常见轻质结构的力学特性,如可重用性、跳变特性、多稳态特性,特殊的串联特性等。由于这些特性,该类结构在缓冲吸能、减振降噪等方面展现出一些其他结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受到结构特征和变形机制的制约,现有负刚度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远低于泡沫、蜂窝、点阵这样的常见轻质结构和材料,这大大限制了负刚度结构的应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负刚度机制,并基于此进行了
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同时,提升塑性是材料科学界一直渴望实现的研究目标,但一般提高金属强度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塑性的降低,强度和塑性间表现出倒置的矛盾关系。金属基复合材料是通过在金属基体中人为地引入刚性颗粒以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刚度的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但因颗粒与基体弹性模量差异过大,不协调变形,导致界面应力集中而发生早期开裂,塑性较基体急剧降低。为了解决此种强塑性间的制约问题,本文以石墨烯/6063Al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界面即纤维和树脂基体间的界面区域,被认为是决定复合材料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复合材料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界面容易受到机械力、化学、热、紫外线辐射等刺激的影响,在结构内部形成裂纹或微裂纹,这些裂纹或微裂纹很难检测和修复,随着裂纹的不断扩展最终导致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失效。赋予复合材料界面损伤修复性能作为一种延长复合材料使用寿命的新兴方法一直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针对热
碳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高损伤容限、良好的抗冲击性能以及灵活的可设计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中承力结构部件。正确地分析及评价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是成功设计相关结构部件的关键。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行为强烈依赖于复杂的内部微细观结构及材料性能等诸多因素,尤其当宏观编织结构呈现扭曲等复杂结构形态时,如发动机叶片,其宏观的非线性与内部复杂的织物结构相关。基于唯象的实验方法是
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远高于锂离子电池体系,且硫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受到硫及硫化锂较差的电子导电性、穿梭效应、锂枝晶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穿梭效应会降低活性硫的利用率、导致锂负极的腐蚀,进而造成电池性能的恶化。本文通过正极材料结构及组分设计、隔膜修饰及电解液离子溶剂化结构调控等方式来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扩散。研究了极性材料对多硫化锂转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