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胃癌行远端胃大部切除后分别采用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与Billroth Ⅰ式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远端胃癌患者92例,按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组(A组)40例和Billroth Ⅰ式吻合术组(B组)5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后,A组首先行残胃与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端侧吻合,再行空肠-空肠侧侧吻合,将胃空肠吻合口的近端空肠及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的远端空肠结扎阻断。B组远端胃大部切除后行Billroth Ⅰ式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PNI指数,术后死亡率及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6个月及1年并发症发生率、进食量、血浆白蛋白、体重及Visick分级指数,并用胃镜检查残胃和吻合口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PN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05),表明两组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差异不会引起预后的显著差异。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及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两种术式术后不同时期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后6个月时A组腹胀发生率(7.5%)小于B组(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则均无腹胀病例。术后6个月时A组腹泻发生率(5%)小于B组(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则均无腹泻病例。术后6个月及1年时A组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率(5%)小于B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进食量比较:术后6个月时A组患者进食量>300g/d的比例(75%)大于B组(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A组患者进食量>300g/d的比例(95%)与B组(94.2%)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状况比较:术后6个月时A、B两组血清白蛋白值及体重与术前相比均稍下降,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时,A、B两组血清白蛋白值与术前相比均上升,两组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均有所增加,但仍稍低于术前,A组增加较B组稍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患者Visick I+Visick II所占比例A组为92.5%,B组为90.4%;术后1年时A组Visick I+Visick II比例为95%,B组为92.3%,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种术式术后患者均恢复较好,无明显消化道症状。手术后1年胃镜复查,A组有2例(5%)发现残胃胆汁反流,B组则有4例(7.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均通畅,吻合口黏膜无充血、水肿。结论远端胃大部切除后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安全有效,降低了消化道重建的难度,适用于远端胃大部切除后无法行Billroth I式吻合术的患者。该术式不仅能维持消化道生理通道,增加术后食物储袋容量,保持正常营养消化及吸收功能,同时能更有效地避免胆汁反流,使患者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