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粒径微米和纳米塑料颗粒在小鼠体内分布及对小鼠肠道的联合毒性作用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ove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被广泛发现于食品、化妆品中,人类暴露领域微塑料颗粒的风险无处不在。据估算成年人每周约摄入5 g微塑料,约为一张信用卡的重量。此外,由于分析技术的限制,环境中的纳米塑料仍然难以检出,但可以推测,当在环境中发现微塑料时,周围会有更多未被检测到的纳米塑料。目前所说的“微塑料暴露”实际上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联合暴露。因此,不同尺寸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容忽视。消化道是人体接触和摄入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的主要途径,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暴露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引起肠道毒性效应及机制亟待阐明。研究目的1.探明不同粒径微塑料颗粒单独或混合暴露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模式。2.探明微塑料颗粒,尤其是纳米塑料颗粒对肠道的毒性作用及机制。3.探明不同粒径微塑料颗粒混合暴露对肠道的毒性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或混合暴露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模式:采用不同粒径(50 nm、500 nm、5000 nm)的荧光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对小鼠进行单一粒径(250 mg/kg)或两两混合粒径(均为250 mg/kg)24小时单次灌胃给药,通过活体动物成像、制作荧光病理切片和检测各组织脏器匀浆后的荧光强度检测三种不同粒径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在小鼠各脏器(脑、心脏、肝脏、脾、肺、肾、生殖器)、组织(胸骨、股骨、肌肉)及血液中的分布。2.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暴露对肠道的毒性损伤作用及机制:通过24小时单次染毒(250 mg/kg和500 mg/kg)和28天连续灌胃染毒(2.5,25和250mg/kg),观察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对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四个肠段中肠道屏障三种主要成分(黏液层、肠上皮紧密连接和肠上皮细胞)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硫辛酸或褪黑素作抗氧化干预实验探讨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单独暴露时引起的氧化应激介导肠道毒性的可能毒性作用机制。3.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混合暴露对肠道的毒性损伤作用及机制:设置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的等比例混合暴露组与同样质量浓度的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暴露组,通过24小时单次染毒(单独暴露组:500 mg/kg;混合暴露组:50 nm-250 mg/kg+500 nm-250 mg/kg)和28天连续灌胃染毒(单独暴露组:50和500mg/kg;混合暴露组:50 nm-25 mg/kg+500 nm-25 mg/kg 和 50 nm-250 mg/kg+500 nm-250 mg/kg)比较在单独暴露和混合暴露条件下对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四个肠段中肠道屏障三种主要成分(黏液层、肠上皮紧密连接和肠上皮细胞)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硫辛酸或褪黑素作抗氧化干预实验探讨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混合暴露引起氧化应激介导肠道损伤的可能毒性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或混合暴露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模式:单一粒径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在小鼠体内分布呈粒径依赖性,粒径越小,分布越多。50 nm塑料颗粒与500 nm塑料颗粒混合暴露24小时后,与相同剂量的单独暴露组相比,这两种粒径的塑料颗粒在小鼠体内分布均明显增加。2.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暴露对肠道的毒性损伤作用及机制: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暴露时均使小鼠肠道通透性明显增加。5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暴露时可引起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肠道粘液分泌增加;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暴露时仅引起回肠的肠道粘液分泌增加,两种颗粒均使结肠的肠道粘液分泌减少。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暴露时虽然均引起空肠和回肠的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基因发生变化,但是其改变没有剂量-反应关系。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暴露时均可引起各个肠段的肠上皮细胞发生活性氧富集和凋亡比例增加。使用硫辛酸或褪黑素拮抗肠道活性氧后可抑制肠道上皮细胞凋亡。28天连续灌胃染毒与24小时单次染毒相比,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暴露可以在更低染毒剂量条件下引起各个肠段的肠上皮细胞发生活性氧富集和凋亡比例增加。3.不同粒径微塑料颗粒混合暴露对肠道的毒性损伤作用及机制:24小时单次染毒时,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混合暴露时对小鼠肠道具有联合毒性作用。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混合暴露时比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单独暴露时可诱导更严重的肠屏障功能障碍,表现为肠道通透性增加、活性氧富集和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增加。使用硫辛酸或褪黑素拮抗肠道活性氧后可抑制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减少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在小鼠体内的总分布量。28天连续灌胃染毒获得类似结果。研究结论1.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可广泛分布于小鼠各个器官中,其分布特点呈粒径依赖性。2.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可通过诱导肠道上皮细胞凋亡从而破坏肠道屏障,使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穿透肠道屏障的数量增加。3.50 nm和500 nm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混合暴露在小鼠肠道中存在联合毒性作用。其通过氧化应激介导小鼠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引起更严重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导致微塑料进入小鼠体内的数量增加。考虑到目前关于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的大部分实验研究均是在使用单一粒径条件下进行,因此接触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对生物体的健康风险可能会被低估。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乳腺癌新发病例数已超过了肺癌的新发病例数,成为全球癌症新发病例数最多的恶性肿瘤。乳腺癌转移是乳腺癌治疗的难点,也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L3MBTL3是甲基赖氨酸读取器MBT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含MBT结构域的蛋白在分化、发育和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Breast Cancer Integrative Platform分析乳腺癌数据集(GSE1
学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对过去课标的修正与提升。本文对其中的三个最新思想与顶层设计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一些实施建议。
期刊
报纸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中医药服务利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探索中医药服务利用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为提升中医药服务利用行为意向,推进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构建影响因素模型,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医药服务利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2020年3月16日至2020年4月2日,采用滚雪球抽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我国农村地区药品不合理使用问题仍然严重。已有研究发现,医生处方行为是影响药品合理使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深入剖析农村地区医生处方行为的决策过程,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探究卫生政策与医生处方行为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针对现有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促进农村地区药品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以偏好塑造型政策理论为指导,应用离散选择实验测
学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作为HIV感染的一种终末器官表现,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注意力和运动功能缺陷,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甚至造成痴呆。得益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显著治疗效果,艾滋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间接导致了 HAND的发病率大大增加。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NS)最丰富的细胞类型,星形胶质细胞能根据疾病背景改变自身功能状态,因此,在HAND病
学位
背景和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是一组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慢性疾病,其病因各异且复杂。炎症是促进NCDs发生发展的共性病理因素之一,抗炎因而成为防治NCDs的一种重要策略。许多食物来源的植物化学物可通过抗炎发挥防治NCDs作用。大豆皂苷(SS)是一类来源于大豆及其制品的植物化学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我们及他人的研究均发现SS能通过调控脂筏介导的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
学位
研究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覆盖于鼻咽腔鳞状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鼻咽癌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高发,尤其是我国华南地区,鼻咽癌发病率高达25~50/10万,死亡率1.63~2.21/10万。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首选根治性治疗手段。近年来,鼻咽癌的5年局控率达到90%以上,5年生存率达到80%以上。然而,将近20~30%的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率仍旧是我们面临的最大
学位
背景:脑转移,包括脑转移瘤(BM)和脑膜转移癌(LM),是晚期恶性肿瘤最致命的进展事件,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法。约30-50%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可能出现脑转移。以EGFR-TKI为代表的靶向治疗使得部分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明显生存获益,但随之而来的脑转移发生率也在逐年攀升。全脑放疗(WBRT)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仍然是最重要的局部治疗方式。建立基于个体化特征的预后分层体系是指导精准联合治
学位
本科研工作来源为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儿童医院Yong-Mi Kim教授NIH R01白血病微环境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近年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预后得到明显提升,但成人的ALL预后并不理想,而且所有难治复发的ALL病人预后极差。本课题主要基于经典的细胞粘附介导化疗耐药(CAM-DR)学说为背景。其中,整合素α4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粘附蛋白,PI3K/AKT和BRD4/c-Myc通路参与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