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雅俗共赏——从市场和赞助的角度看明清文人画的趣味转型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tkj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与“俗”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对审美范畴,是评判画家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以及作品格调的重要标准。文人画自魏晋南北朝萌芽,历经唐、宋、元、明的演变发展,其审美趣味逐渐表现出对“尚雅贬俗”观念的张扬。自明代中叶始,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文化艺术领域,文人绘画那种“无关社稷民生聊以自娱”的传统观念有所动摇,文人画恬然幽淡、忘尘去世、寂静无为、孤芳自赏的创作特征至清代中叶得到改变,出现了融汇民间情感和意趣的新的艺术倾向和创作风格。其代表者就是扬州画派。扬州画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崛起,在市民文化繁荣的背景中发展,在艺术品交易的市场活动中生存,其绘画冲决了传统文人画的“雅”“俗”观的二元对立,呈现出“在师承渊源上远离正统派而恣意纵横,在审美意蕴上,亦削弱了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庙堂气而增长了世俗气”的创作气象,开创了文人画“雅俗共赏”的新局面。扬州画派对文人画风格演变有其独特贡献,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有其独特地位。 本文运用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哈斯克尔“赞助人”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赞助和市场的角度对扬州画派艺术的世俗化倾向进行剖析,运用大量的材料“复活往昔”,探讨文人画在明清时期由“尚雅贬俗”到“雅俗共赏”的社会经济原因及其影响。 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在以皇家和贵族为主的赞助方式下,中国传统文人画“尚雅贬俗”的审美趣味。文人画家对皇室和贵族在经济上的依附,使他们的艺术必然打上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儒家“尚雅”趣味偏好的烙印,画家个人的涵养、人品、学识、画面的“士夫气”以及“聊以自娱”的创作理想都成了文人画“雅”之重要品质。第二章主要从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扬州艺术赞助和艺术市场形成的背景。扬州盐业经济的发展、以盐商为主的市民阶层的壮大,赞助阶层通过“以儒饰贾”来改变“四民之末”尴尬社会地位的心理诉求等等,共同催生了扬州艺术市场的繁盛。第三章梳理扬州八怪赖以生存的赞助环境的主要结构,包括赞助人员的组成以及由此决定的赞助方式。第四章重点阐述在赞助人“喜新尚奇”审美趣味的影响下,八怪艺术在“求雅”与“趋俗”、在“自娱”与“娱人”等方面的特点与表现。最后一章分析了艺术市场对艺术的影响也是有正反两面的,它在催生新艺术形式和趣味方面是积极的,但对赞助的过度依赖,也使得艺术的生命随着市场的起伏而难以长久。本文将“赞助人”这种“外向观”的研究方法直接介入到相对封闭的中国文人画审美趣味的研究中来,试图厘清文人画表达的意义与画家作画应用目的之间的微妙关系,换个角度来观察文人画,反映文人画趣味的发展不仅仅是艺术内部的风格自律,也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性情的表现,更要受艺术市场语境和赞助者态度的左右。
其他文献
塞尚,世界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画坛巨擘,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艺术思想财富,他冲破了传统绘画方法的桎梏,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理念不断探索,早年虽不被世人所接受,却从未放
期刊
在文字时代,图像表意功能被弱化,进入视像时代,各种电子媒介生产的大量视听图像,使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从“阅读”转向“观看”。本文立足于视像自身特征与儿童心理认知特点之间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作品被后人奉为音乐中的“旧约圣经”。众所周知,由于巴洛克时代的记谱法较为简略,一些出版者对当时乐谱进行更改或补充,甚至歪曲、篡改,由此导致一些与手稿不
期刊
2005年6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主持召开天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原则通过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会上张立昌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现摘登如下: On
期刊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具有偏向性但也颇具争议的性别的基本概念。文章以两性社会气质差异化存在于生活及设计中的矛盾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用感性工学的设计支援系
现在无论是环渤海经济区还是滨海新区发展都面临着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这个机遇既不能错过,也不能失去。如何抓住机遇,不错过、不失去,这就是我们要很好商讨的问题。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