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治淮思想变迁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63951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流域位于中国腹地,流域范围包括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总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又以废黄河为界,被分为淮河、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淮河为淮河水系的主要干流,而沂沭泗河水系则位于淮河水系的北部。  淮河曾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道,古时与长江、黄河、济水一起并称为“四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决口南徙夺淮。在夺淮的六百多年中,淮河流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遭到了破坏性地改变,流域内水患灾害不断,沿淮人民深受其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仪(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于山东利津牡蛎口入渤海,结束了黄河长期夺淮入海的局面。而近代以来的淮河,就是指1855年以后的淮河。虽然黄河已经北徙,但是流域内水患频发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为此,近代以来的有识之士们纷纷献计献策,以图解决这一难题。  晚清时期,以丁显为代表的淮扬绅士提出了“复淮说”的治淮主张,此说得到了曾国藩、左宗棠等一批清廷地方大员的支持。后张謇继承和发展了“复淮说”,并意识到实测数据的重要性,开始对沿淮进行实地勘测。  民国时期,可谓是治淮思想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复淮说”渐渐走下了历史舞台,“导淮说”成了治淮思想的主流。张謇、费礼门(John Ripley Freeman)、美国红十字会工程团、全国水利局等中外机构和个人提出了近十种导淮计划,涌现了“全量入江说”、“全量入海说”和“江海分疏说”等治淮主张。此外,他们还提出了“蓄泄兼筹”、“标本兼治”、“裁兵导淮”、“涸湖为田”等治淮思想。南京国民政府吸收了以往的治淮经验、思想和数据资料,于南京设立了导淮委员会,编写完成了《导淮工程计划》。计划书继承了张謇等人的江海分疏说,提出了“蓄洪”、“裁弯取直”的防洪除涝思想,并且开始注重全流域的综合治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河流域仍然积患未解,水患频发。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淮河的治理工作,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蓄泄兼筹”、“标本兼治”、“江海分疏”等治淮思想。随着治淮工作的深入和治淮工程的推进,治淮思想的重点也从初期的防洪除涝转变为现今更系统、更全面的综合治理上。  晚清基于“复淮”思想的治淮实践,几乎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既与“复淮”思想本身的局限性有关,也受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的限制。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一些治淮思想,对于近代治淮思想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多年的治理,已初步改善了淮河流域内“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的局面,促进了农业和内河航运的发展,但是治淮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水污染、水土流失和洪泽湖“悬湖”仍有待今后研究解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在1958年创建的,创办时以“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作为建校方针,以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尖端科学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学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