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浒苔(Ulva prolifera)属于绿藻纲、石药科,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广温广盐类大型绿藻,其生态型分为漂浮和定生两种。近年来黄海绿潮暴发时其优势种浒苔就以漂浮状态在特定的条件下,生长迅速、繁殖方式多样,造成了巨大的海洋环境灾害。一般认为绿潮浒苔具有同型的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交替的生活史类型,生殖繁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有性、无性、单性生殖与营养繁殖。与漂浮浒苔短暂的暴发期不同,南黄海的定生浒苔常年生活在沿海潮间带的礁石、苏北浅滩紫菜筏架区,与盘苔(Blidingia minima)共同构成了绿藻群落优势种。由于分子鉴定和遥感监测技术的普及,许多专家推测绿潮暴发期的漂浮浒苔来源于南黄海浅滩筏架区的定生浒苔。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该物种在不同地理位置及生长状态下其生物学方面是否具有差异,对定生浒苔的生长发育及生活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定生浒苔为材料,通过实验室长期的培养,观察得到与漂浮浒苔相同的4种主要的生殖繁育方式,并配图描述每种方式所经历的过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浒苔不同阶段释放的生殖细胞的DNA含量,验证了浒苔世代交替生活史中由孢子体到配子体(二倍到单倍)和配子体到孢子体(单倍到二倍)关键的两个阶段的微观变化确实发生。在大量浒苔单株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野外的定生浒苔常会出现同一株释放两种及以上类型生殖细胞的现象,为此我们经纯化培育得到定生绿藻常见种浒苔及曲浒苔(Ulva.flexuosa)的单性生殖生活史品系,通过ITS及18S rDNA序列的扩增测序发现各代均可以稳定遗传,且生长发育能力雄配子体弱于雌配子体并随代数的增加而减弱。通过将观察到的各个生活史阶段的定生浒苔及曲浒苔个体在实验室条件下分离获得浒苔及曲浒苔纯化的孢子体和配子体,研究发现同一物种不同类型的生殖细胞囊面积存在差异:配子囊面积略大于同一品系的孢子囊。生殖细胞大小也存在差异:同品系的孢子>雌配子>雄配子,且曲浒苔不同类型生殖细胞的形态界限不太明显,大小差异比浒苔要小,而浒苔的孢子、雌配子和雄配子因为大小的差异更容易被区分。研究结果可用于区分孢子体和配子体世代。本实验还对浒苔生殖细胞在不同材料附着基上的附着、萌发及生长的差异进行了探究,发现孢子的附着率以紫菜筏架相关材料最高,其次是渔船相关材料,而其他材料中棉布的附着率则非常低。另外,具有较高附着率的材料其上萌发的浒苔幼苗生物量却未必高。本实验中,从不同材料单位面积萌发幼苗的生物量来看:木浆>滤纸>化纤>棉布、橡胶和尼龙绳>塑料。作为绿潮的主要来源,漂浮及定生石莼的自然种群均具有同型世代的交替:即孢子体和配子体循环的生活史。基于形态学分类方法及核糖体RNA基因中18S rDNA序列被广泛用于区分石莼属物种的手段,本研究将从南黄海沿岸的6个紫菜筏架点上采集的时间跨度超过1.5年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定生于筏架上的石莼属种群有盘苔、浒苔、曲浒苔、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及扁浒苔(Ulva compressa),其中常年定生的以浒苔和曲浒苔为主。本研究还使用传统的观察生殖细胞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方法获得了定生曲浒苔和浒苔的孢子体和配子体双相及性别比例的连续变化,并评估了它们随时间和季节变化的相位优势。结果表明双相交替优势随季节发生变化:孢子体主要在冬春季占优势,配子体主要在夏秋季占优势。同时,雌雄配子体的性别比例全年均保持在1:1。结果还表明,尽管各筏架相距很近,但不同的采样点在同一时间其孢子体和配子体世代比例也均不相同,显示出定生石莼属绿藻存在着多世代共存及连续生殖的现象。本研究为解释黄海绿潮暴发时江苏海域定生绿藻主要以何种方式进行生殖提供了证据,也为该时期浒苔大规模暴发的起因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