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学史上,清代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朝代。本文主要从清代老学的思想学术背景、清代老学的文献及其诠释特点以及清代老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的不同风貌等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地揭示清代老学的传承和演变,并阐明其在中国老学史的地位。清代所遗存的老学文献十分丰富,在数量上仅次于近代而冠于前代。《老子》研究者的身份和知识背景也相当复杂,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三教九流,均对《老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清代老学的传承和演变大致有三个时期:第一,清代初期。清初的老学,一方面受明清易代这一历史巨变的影响颇为深刻: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乱所破坏的社会,顺治君臣将目光投向了《老子》,试图从中寻求治国安邦的良策。而易代之际,读书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也使得他们对《老子》的解读不尽相同,从而使此一时期的老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另一方面,到了康熙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国家的统一理学被确立为官方统治思想,以理学注解《老子》的现象增多,影响甚广。第二,清代中期。乾嘉时期考据学大盛,出现了大量考订《老子》版本、文字、音韵的著作。当然,乾嘉时期的老学研究并不局限于考据,还有十分丰富的义理解读。此一时期,程朱理学继续受清朝统治者的提倡而维持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一些理学的信奉者有着强烈地辟异端倾向,他们试图廓清异端对《老子》的误读从而弘扬儒家正学。理学家的举动在“异端”人士中引发了回应,一部分宗教徒主动向儒家靠拢,积极阐发《老子》入世的一面,而另一部分道教徒则依然坚持道教的学术传统,将《道德经》当作是一部蕴含内丹天机的修炼秘笈。第三,清代晚期。晚清以来外侮频频,社会动荡,许多学者重视发掘《老子》政治思想的价值,期望从中获得拯救时局的良方妙策,从而在《老子》诠释上出现一种向黄老学复归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在晚清的大量传入,有学者将黄老学与西方政治思想相融合,使老学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此外,晚清道教徒的《老子》注疏也表现出较强的救世情怀,他们积极关注现实,将内丹之法与经世之道紧密结合,并将《老子》当作神道设教的工具,依托民间盛行的吕祖崇拜,希望以信仰的方式劝人为善,以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清代老学一方面继承了宋代以来以心性学说解老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也发展出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清代出现了大量考据性质的老学著作;其二,清代老学有强烈地经世致用倾向,并与晚清的经世风潮汇为一体;其三,老学与西学的交融互释为《老子》研究开启了新的学术方向。总而言之,清代老学的传承和演变与时代的变迁关系密切,它既有对以往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坚守,也为老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可能性,预示了新的方向,在中国老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