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噁英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已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的POPs名单。由于二噁英不是人类故意生产的副产物,因此研究二噁英形成过程中包含的重要基元反应以及二噁英的降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氯酚类化合物是形成二噁英的主要前体物,在热解、焚烧、光化学和酶催化条件下都可能形成二噁英。氯酚与H、Cl、OH、O(3P)是二噁英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起始步骤。本论文采用量子化学理论密度泛函方法(DFT)在较高精度水平上研究了二噁英形成过程中包含的重要反应以及二噁英的降解,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氯代苯氧自由基-自由基的二聚化是二噁英形成的重要途径,氯酚与H原子形成氯代苯氧自由基足二噁英形成的重要起始步骤。本文通过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揭示了氯酚与H原子反应形成氯代苯氧自由基的反应机理,并讨论了19种氯酚中O-H键的反应活性。氯酚与H原子的反应势垒为3~7kcal/mol,且反应是强放热过程。研究表明Cl取代对氯酚中O-H键的强度及反应活性有强烈影响。邻位Cl取代降低了氯酚中O-H键的反应活性,而对位Cl取代增强了氯酚中O-H键的反应活性。在所有氯酚中,4-氯酚、2,3-氯酚、2,4,5-氯酚中O-H键的反应活性最高。2,4,5-氯酚是形成毒性最强的二噁英2,3,7,8-TeCDD的重要前体物。
2.2-氯酚可以作为模型化合物研究氯酚类物质生成二噁英的机理。本文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2-氯酚与H原子、Cl原子、OH自由基、O(3P)反应生成2-氯代苯氧自由基的机理。使用小曲率隧道效应校正的变分过渡态理论研究了这些反应在400~1200K范围内的反应动力学特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KH(T)=(2.22×10-12)exp(-2011.15/T)、kCI(Υ)=4.46×10-11exp(-68.95/T)、KOH(T)=1.97×10-12exp(-1609.66/T)、kO(3P)(T)=7.48×10-14exp(-544.34/T)。
3.通过较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揭示了2,3,7.8-TeCDD在光-Feston试剂作用下的降解机理,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反应途径。反应驻点(包括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信息在B3LYP/6-31G(d)水平上计算得到。提出两种反应机理:开环-加成机理和加成-开环机理。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计算了液相平衡常数以预测反应趋势,也计算了稳定构型的平衡分布。主要产物是4,5-dichlorinate-o-dihydroxybenzene and 4,5-dichIorinate-o-quinone。验证和补充了实验中提出的降解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