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和经验表明,银行选择和设计怎样的治理结构对银行整体经营管理绩效和风险防范能力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中国已在“入世”谈判中对外资银行明确承诺了开放我国银行业的时间表,然而国有商业银行所表现出来的低效率和竞争力低下,使它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能够与国际银行开展竞争,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加快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从制度层面探索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对商业银行治理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作出界定,将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认为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最终目标不仅要保障投资者利益、提高银行绩效,而且要防范风险;然后论文对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和商业银行治理理论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比较分析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外部监控型和内部监控型模式,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金融业的竞争加剧,两种治理模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出现了日益趋同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论文围绕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的目标,以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绩效、风险控制为主线,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和治理现状,详细探讨了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监管机制等银行内外部治理机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中,论文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论文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的三大目标之间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提高绩效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有利于投资者利益,绩效的提高有利于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银行风险控制得好也是提高绩效的重要方面。因此,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内部、外部治理机制的举措,往往对三者都有积极的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最后,论文对前面的分析进行了总结,提出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关键在于优化产权结构和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外部治理机制的关键在于强化监管机制和竞争机制,并就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完善外部监管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