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品格与道德责任——亚里士多德自愿理论探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责任理论中,自愿问题是道德责任的核心。亚里士多德在《大伦理学》与《优台谟伦理学》中通过考察自愿与欲望、选择和思想的关系来直接定义自愿,认为自愿是合乎思想的。但在这两部著作中,思想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且,无论采取哪一种含义,这一结论都是成问题的。可能正鉴于此,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直接从考察不自愿的条件入手来考察自愿。他指出,不是由于外力,并且行为者对行为具有完全的知识,这样的行为就是自愿的。反之,则是不自愿的。如果根据自愿对行为者认知状况的要求,那么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处于无知的行为与不能自制的行为并不是自愿的,这显然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相悖。所以,如果我们要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对自愿的界定与论证,我们不仅需要厘清自愿与知识的关系问题,而且需要解释不能自制者的行为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如何是自愿的。  行为本身是复杂的,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优台谟伦理学》中都对混合行为的自愿问题做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判断标准,但他并没有进一步深究判断混合行为是否自愿的标准,而是转向讨论对行为的道德评价和行为者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方面。行为的自愿性要求品格的自愿性,但就品格的形成方面而言,由于品格是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道德是非观念大多是在儿童时期开始逐渐形成的,所以,品格并不完全是自愿的。如果品格不完全是自愿的,那我们便不必为出于品格的行为负责,这不管在道德责任的理论层面还是经验层面,显然都是不恰当的。  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我认为如果将亚里士多德区分处于无知与出于无知的初衷考虑在自愿的定义内,也就是说,如果行为者的无知是由行为者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那么即使行为者对行为的具体情况是无知的,这样的行为也应当被视为自愿的。若如此,处于无知的行为与不能自制者的行为便不会对自愿的条件构成破坏。对于品格的自愿性、道德责任与品格的形成理论之间的冲突,本文认为,如果我们将品格的形成过程视为一个从被动接受的过程到理性选择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品格就是自愿的,行为者应当对其负相应的道德责任。故作为道德的主体,我们不仅应当为我们的行为负相应的道德责任,而且也要为我们既有的品格负相应的道德责任。
其他文献
柏格森区分了两种“强度”以及两种“多样性”,目的是去除空间、数目等外在的东西,使原初的东西得以呈现,这种原初的东西就是作为柏格森哲学起点的绵延。它是意识的直接材料,是真
张爱玲把感觉定位为可以见出真实世界的端口,从《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感性婚姻,到《封锁》里吕宗桢和吴翠远的感性爱情随着封锁解除的瞬间消解,再到《色·戒》中王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及精神压力。青年大学生稚嫩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很难
卢卡奇是开创“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奠基人。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被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该书中,卢卡奇对
智能空间是指一个嵌入了计算、信息设备和多通道传感器的工作空间。它作为人机交互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普适计算的概念提出后,智
上个世纪初,出于对传统哲学在形上领域对各种模糊概念和命题的含义的纠结不清等方面的不满,试图构建一种在“意义”上“清楚明白”的分析哲学诞生并成为英美哲学领域的主流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