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拟向来是人们熟知、熟用的修辞手法,从古到今,从著名作家到小学生都能够熟练自如地使用。我们发现,仿拟不仅在文学作品、广告、报纸、杂志中频繁出现,而且街道上也随处可见运用仿拟方式命名的店名(饭店、服装店、音像店等)。在各种媒体上,也越来越多的运用仿拟来创造新词为新事物命名或描述某些事件。不难发现,人们会用根据同一仿源创造出数个新词来描述、概括某一事件。人们甚至把某个仿源简化成一个词缀,从而可以生成无数个新词。仿拟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又不断出新的使用,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仿拟和仿拟构词现象,但先前人们的研究大多把仿拟和仿拟构词法分来研究,或是关于仿拟的表面特征,如仿拟的分类、功能、特点、用法、修辞效果、仿拟与其它相关术语的对比研究等,或是仿拟构词的表面特征,如仿拟构词的形式、类型、规范化、特点、运用等,这些研究主要是描述性、归纳性的。也有学者探讨了仿拟辞格和仿拟构词法之间的异同。这些研究为我们做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揭示仿拟辞格和仿拟构词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和语言环境的变换密不可分的,语言会在自身特点基础上,随着其使用的自然环境和语言使用者的接受、选择而逐步发生变化,会使语言的使用范围和广度逐步扩大,如自然界生物不断地发生进化一般。本文进行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假设。我们认为,仿拟和仿拟构词法不仅在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上大同小异,从其根本而言,仿拟构词法是在仿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文尝试运用语言进化论的相关理论来揭示仿拟构词的生成机制、仿拟构词的条件、所受到的限制等。由于语料的收集和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讨论汉语中的仿词、仿语、格式仿及仿拟构词法。全文共包括七个章节。第一部分为述介,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所用理论和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回顾国内对汉语仿拟和仿拟构词法的研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研读和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仿词、仿语、格式仿及仿拟构词法有什么内在联系?从仿词、仿语到格式仿是如何发生的?仿拟构词的生成机制是什么?仿拟构词法发生的条件和限制是什么?第三章是介绍了生物和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使得我们运用进化论的相关理论来研究语言成为可能。第四章是回顾了介绍了以往仿拟研究所涉及和使用的理论以及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介绍了本文的指导理论——语言进化论,及相关概念和术语。在此基础上了,作者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第五章是分析了从本体到仿词和仿语进而到仿拟构词法的生成过程。我们发现,从本体到仿词和仿语进而到仿拟构词法可以被看做两个过程:小进化和大进化。由于人们表达的意向性需要,产生了仿词和仿语,他们都可以看做是本体发生的变异。这种变异的形式在具体的表达中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就完成了本体的小进化。发生了小进化之后,某些消极仿拟由于其语义上的不健康、不恰当,逻辑上的不合理、不可接受以及语法上的非正常性和破坏性,会遭到语言使用者的批评和抵触,从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另一部分仿拟会在一定条件下被频繁使用,从而成为一种固定格式的仿拟——格式仿。某些格式仿使得本体的语义扩大或者使某些外来词在形式上发生汉化,或者发生词汇化、语法化,有了较高的接受度,经过了自然选择,从而成为一种构词的方法,完全失去了对本体的依附,实现了大进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仿词、仿语是本体的变异。这一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人工选择的结果。■仿词、仿语在交际中使用并被人们理解、接受,但是和本体有密切的联系,对本体有依附作用,因而是本体实现了小进化的结果。■某些仿词、仿语(较多的是谐音仿拟)在表达效果上有消极取向,在语义上不健康、不正当,在逻辑上不成立、不可接受,在语法上不规范、具有破坏性,对语言的正确使用和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而这些仿拟只是有限的使用,不易被广大语言使用者接受,仅在固定的语境中使用,会很快消失,不具有进一步进化的条件。■一些仿词、仿语表达简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而被人们频繁使用,从而逐步固定下来,成为一种进行仿拟的固定格式—格式仿。■一些格式仿拟逐步脱离对本体的依附作用,语义发生泛化,某些外来词也发生汉化,进而具有无限生成新词能力,成为词缀一前缀或后缀,完成了从本体到仿拟构词的大进化。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得出的结论,也指出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期望有更多的该方面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