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品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和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均属于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此类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可长距离迁移,且具有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因此备受关注。在水生环境中,鱼类处于较高的营养级,易富集高浓度的污染物,可作为水环境污染检测的生物指示物种。而人类暴露于这类污染物的主要途径是饮食摄入,其中鱼类摄入带来的污染物暴露又占较大比例。但另一方面鱼类也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优质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有益健康物质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以我国沿海渔场为具体采样点,对我国沿海地区鱼体中PCBs和OCPs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健康风险评估。然后进一步以上海市场为研究区域,开展鱼体中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与营养物质间的综合研究。不仅可以为环境治理和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而且可以为居民食用鱼量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了我国沿海地区13个沿海渔场鲈鱼体内PCBs和OCPs,发现PCBs、 DDTs和HCHs检出率均为100%,表明其在我国沿海渔场普遍存在,但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水产品中的最大限量值(MLs)。PCBs、DDTs和HCHs脂重浓度范围分别为20.10~297.489ng/g lw、80.62~9505.93 ng/g lw和9-117.46 ng/g 1w,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深圳、青岛和泉州,最低值均出现在三江。鱼体不同组织中PCBs、 DDTs和HCHs浓度呈现出肝>腮>鱼肉的特征。与我国其他地区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沿海渔场PCBs处于中等浓度水平,DDTs和HCHs浓度与已有研究相符。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沿海渔场PCBs浓度水平较低,DDTs浓度水平较高,HCHs浓度水平相当。沿海渔场鱼体中PCBs同系物以五氯和六氯联苯为主。DDTs同系物中o,p’-DDE以及o,p’-DDD所占比例极小,表明我国沿海地区受三氯杀螨醇的影响较小,来源分析表明连云港、宁波、温岭、泉州、深圳、三江和万宁DDTs污染以旧源降解为主。由于数据所限,天津、青岛、舟山、宁德、汕头DDTs污染不能确定来源。天津、青岛、舟山、宁波、宁德、泉州、汕头、深圳、三江和万宁的α-HCHs/γ-HCH比值均小于1,说明近期存在γ-HCH新源排放,即受林丹的持续使用影响较大。而连云港、温岭和防城港HCHs污染主要为旧源降解。对食用沿海渔场鱼类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以TDI和ADI为风险基准发现PCBs、DDTs和HCHs的健康风险HR均远低于1,表明日常食用中国沿海渔场鲈鱼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以PCBs、DDTs和HCHs联合致癌风险为评估基础,最大日食用量为1.5-16.61g/d或4.11-94.66g/d(不考虑生物有效性或考虑生物有效性)。最大月食用次数在不考虑生物有效性和考虑生物有效性时均小于16次/月,分别为0.2~2.23次/月和0.55-12.69次/月。说明日常食用沿海渔场鲈鱼会带来联合致癌风险,应控制其食用量。各地区鱼体中PCBs、DDTs和HCHs对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贡献率有所差异,在不考虑生物有效性时,HCHs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贡献比例较小,PCBs和DDTs贡献比例较大。考虑生物有效性时,致癌风险贡献比例最小为PCBs,最大为DDTs。非致癌风险贡献率仍以DDTs比例最大,HCHs最小。对上海市场鱼体中PCBs和OCPs暴露水平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上海市场鱼体中PCBs和OCPs污染普遍存在,但均远低于其MLs。PCBs、DDTs和HCHs各组织浓度范围分别为0.09~57.58ng/g ww、0.29~172.03ng/g ww和0~36.43 ng/g ww,鱼肉组织浓度范围分别为0.09~2.25ng/g ww、0.29~87.35ng/g ww和0~1.25 ng/g ww。对比国内外已有研究,本研究中PCBs浓度水平较低,DDTs和HCHs浓度处于中等水平。鱼肉组织中PCBs、DDTs和HCHs浓度均表现为肉食性高于杂食性和草食性,同一种食性发现PCBs和DDTs表现为海鱼高于淡水鱼,而HCHs表现为淡水鱼高于海水鱼。同时发现PCBs和DDTs浓度与n-3PUFA,DHA+EPA具有显著相关性,这暗示随着优质脂肪酸的增加,PCBs含量也会随之增加。而HCHs浓度与n-6 PUFA具有显著相关性。PCBs、DDTs和HCHs含量,夏季低于冬季,肝脏和腹部脂肪组织含量高于三种鱼肉组织。上海市场鱼体中PCBs以三-六氯联苯为主,与已有研究相符。同时发现不同行政区、不同鱼种、不同季节、不同组织中PCBs的组成差异较大。DDTs组成以p,p’-DDE为主,占DDTs总量的18.7%~64.56%,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类似。来源分析表明,除大黄鱼不能确定来源外,上海市场鱼体中DDTs污染主要为还原降解,并非新污染源输入。上海市场HCHs同系物组成以α-HCH和β-HCH为主,与已有研究一致。来源分析发现鱼体中HCHs残留主要是旧源降解。研究上海市场鱼体中营养物质分布特征,发现上海市场鱼类组织中脂肪、蛋白质、PUFA、MUFA和SFA范围分别为1.03~75.2g/100g、6.1~20.2g/100g、196.6~18201.3mg/100g、252.1~35389.4 mg/100g和422.3-26073.4 mg/100g,其中鱼肉组织中PUFA、MUFA和SFA均与脂含量、摄食性和鱼种具有显著相关性。PUFA/SFA在0.03-1.08范围内,中值为0.51,大部分高于FAO和WHO推荐PUFA/SFA的最低值(0.4-0.5)。鱼类组织中n-3 PUFA和n-6 PUFA含量范围分别为61.2~5608.4 mg/100gww和17.6~16101.2 mg/100gww,n-6/n-3比值范围为0.1-11.1中值为1.1,大部分低于FAO和WHO推荐的n-6/n-3的最高值4,海水鱼远低于淡水鱼。鱼类各组织中EPA+DHA的含量范围为19.3~4280.2mg/100g ww,鱼肉组织均值与脂含量、食性和鱼种显著相关。对达到EPA+DHA推荐摄入量(250mg/day)所需鱼肉的量进行研究,发现所需食用量存在种间和组织间差异,海水肉食性鱼类,尤其是其腹肌是EPA+DHA的高效来源。对食用上海市场鱼类的健康风险进行研究,发现在仅考虑相关组织推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每日耐受量时,PCBs、DDTs和HCHs的健康风险HR均小于1,不存在健康风险。考虑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共摄入带来的益害效应时,发现不考虑生物有效性,通过食用上海市场鱼类鱼肉组织来达到250mg/d的EPA+DHA推荐量,不会产生非致癌风险,但这个量会带来大黄鱼DDTs的致癌风险。考虑生物有效性时,发现食用上海市场鱼肉来达到推荐的EPA+DHA摄入量,对健康成人不会造成PCBs、DDTs或HCHs暴露的致癌与非致癌风险。对于五种鱼类各污染物的贡献率的均值进行分析,在不考虑生物有效性时,PCBs对致癌和非致癌效应的贡献率最大。考虑生物有效性时,DDTs对致癌效应的贡献率最大,PCBs对非致癌效应的贡献率最大。对PCBs、DDTs和HCHs的联合致癌风险下的最大允许食用鱼肉量进行研究。发现不考虑生物有效性时建议每日最大允许鱼肉食用量冬季为1.85-160.91g/d,夏季为1.9-163.83g/d。建议每月食用次数,除冬季罗非鱼的背肌和夏季罗非鱼的背肌和尾肌外,其余均小于16次/月,说明其存在联合致癌风险,应控制食用量,以避免这些污染物带来的联合致癌风险。考虑生物有效性时,最大允许日食用量冬季为4.05-714.56g/d,夏季为4-869.79g/d,最大月食用次数冬季为0.54-95.82次/月,夏季为0.54-116.64次/月,鳗鱼、大黄鱼和银鲳鱼腹肌远低于16次,冬季草鱼背肌和腹肌也低于16次,应减少其摄入量,以避免PCBs、 DDTs和HCHs带来的致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