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蜀衙署园林作为四川地区极具特色的园林类型,不仅具有西蜀园林文风氤氲、乡情浓郁的地域造园风格,还保留了清旷疏朗、古朴幽秀的唐宋衙署建制。随着历史发展,西蜀衙署园林更是承载了“园必名人,地必古迹”的纪念特性。本文立足西蜀衙署园林的空间分析,以空间句法理论为依据,选取东湖、桂湖、罨画池进行园林空间量化研究;并通过驻点分析法和动线观察法,对园中游人行为进行调研,结合空间变量值分析,总结其相关性和园林空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蜀衙署园林作为四川地区极具特色的园林类型,不仅具有西蜀园林文风氤氲、乡情浓郁的地域造园风格,还保留了清旷疏朗、古朴幽秀的唐宋衙署建制。随着历史发展,西蜀衙署园林更是承载了“园必名人,地必古迹”的纪念特性。本文立足西蜀衙署园林的空间分析,以空间句法理论为依据,选取东湖、桂湖、罨画池进行园林空间量化研究;并通过驻点分析法和动线观察法,对园中游人行为进行调研,结合空间变量值分析,总结其相关性和园林空间特征;进一步推进了空间句法理论在古典园林空间量化分析中的应用,希望能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首先,对东湖、桂湖、罨画池的平面模型进行空间句法量化分析,从可行层和可视层对各园空间连接值、限定值、控制值、深度值进行分析,依据各变量数值的类似分布,将园林空间划分为五大类型:水域空间、建筑空间、庭院空间、建筑外部空间、道路空间。从而总结园中各类型空间的结构特征,并将东湖、桂湖、罨画池三座园林横向分析,得出西蜀衙署园林的空间特征:(1)水域空间具有视觉中心、旷奥相宜的空间特征;(2)建筑空间具有类型丰富、聚集观景的空间特征;(3)庭院空间具有园内有园、功能复合的空间特征;(4)建筑外部空间具有形态不定、连接过渡的空间特征;(5)道路空间具有主路成环、分级各异的空间特征。其次,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游人行为模式进行调研,并结合空间量化分析探究其相关性及空间行为特征。对静态行为的分析,采用驻点研究法,统计各驻点人流量,与空间各变量值生成散点图进而分析;对动态行为的分析,采用动线观察法,统计园中各路径转换点的选择方向,进而形成完整游赏路径,统计路径中各节点空间的变量值,生成其变化趋势折线图进而分析。由此得出基于空间中游人行为分析的相关结论:静态方面:驻点人流量与空间连接值呈显著正相关,与限定值、控制值、深度值并未形成明确的线性相关;进而依据驻点人流量分级,分析总结对应空间可知:(1)园中主体建筑空间及纪念性场所有最多人流停驻,这类驻点数量最少;(2)其次为各类视线通透有着较好观湖视野的临水建筑空间;(3)再次为体量较大、边界限定感较强的单体建筑空间;(4)人流量最少的空间为园中各类体量较小的亭子,这类驻点数量为全园最多。动态方面:(1)从连接值看,游人在选择游赏路径时会偏好于呈规律性层次变化的空间渗透性,连接值较大的主体建筑空间倾向于布置在后半段游赏路径;(2)从限定值看,整体游赏路径空间变化开合有致,以桂湖为典型代表;(3)从控制值看,行进过程中空间的可行与可视范围整体差值不大,主要路径分流点位置不定;(4)从深度值看,空间的开敞与隐蔽交替组织,吸引游人不断前行探寻。最后,对全文研究过程进行总结与讨论,得出(1)空间句法量化分析在西蜀衙署园林中得以实践;(2)游人行为与空间量化的结合,可通过散点图、折线图等数据处理形式来实现;(3)空间句法软件的计算精度可以提高,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治理地图清晰化、治理主体在场化和治理过程系统化的逻辑提升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效能,但是其效用的发挥还取决于是否能够嵌入地方现有的基层治理结构。在此过程中,新治理技术需要解决与原乡村治理秩序的结合与嵌入问题,具体包括治理内容的适应度、治理主体的接受度和治理过程的复杂度等挑战。基于成都市S镇推进公共安全治理数字化的“慧眼”工程案例的分析能够发现,政策话语重构、市场力量支撑和弹性策略介入等方
干旱、遮荫等逆境威胁作物正常发育。玉米-大豆间套作系统中,由于高位作物玉米的遮荫和玉米-大豆行的水分亏缺,大豆同时遭受光照和水分的限制。目前,已有很多对单一环境胁迫的研究,但关于复合胁迫的研究尚不深入。本研究旨在探讨遮荫和干旱复合胁迫对大豆生理特性、抗氧化系统、激素浓度和代谢群体的影响。试验以WW+NL(充足灌溉+正常光照)为对照,设置5个处理,分别命名为:M+NL(中度干旱+正常光照)、S+NL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地增加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为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复种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栽培策略。间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粮食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玉米-大豆间作是谷类和豆类间作的重要类型之一。然而,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遮荫是影响间作大豆冠层田间小气候的主要慢性抑制因素,也是导致大豆茎秆过度伸长而发生倒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科技进步,农业科技园作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的责任。当前我国农业技术转化率较低,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存在缺陷,农户的技术采纳程度不高。怀宁县作为重要的蓝莓生产区域,农业科技园推广的蓝莓绿色栽培技术可以促进当地蓝莓产业的发展,如何改善农业科技园技术服务方式,提高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农业科技园技术服务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具
高质量发展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只有科学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适应和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行为呈现空间聚集与行业聚集的新特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逐渐成为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视角。探索企业履责行为的新特点及其后果,是十分新颖且重要的课题。本文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研究对象的概念,阐释了借鉴的理论,对有关研究进行了
花色是园林植物最重要的观赏价值体现之一。自然界花色多样,但蓝色系花不足15%。因此,以独特的蓝紫色花冠闻名的原产非洲南部的多年生常绿半灌木植物蓝花丹(Plumbago auriculata Lam.)成为近年来我国少有的新优造景应用花卉材料,深受消费市场喜爱。作为蓝花丹自然变型种的雪花丹(Plumbago auriculata f.alba),除花朵为白色外,其他性状与蓝花丹几乎一致,是研究花色变
我国城市化建设已进入存量和减量规划阶段,开始注重生态环境和人的需求,在基本定型的用地布局上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升绿地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宜居能力的提升。街旁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街旁绿地承担着巩固公共绿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对于街旁绿地的研究集中在规划设计和景观评价,重点关注的是美学,而对其树木结构和生态功能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此,本
在理解数字乡村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基础上,从农业生产智能化、农村流通便捷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信息服务在线化等4个方面阐释了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应用场景,并从科学制定数字乡村建设计划、加大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完善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重视数字乡村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蓝花丹(Plumbago auriculata Lam.)是一种原产南非南部,兼具观赏与药用功能的多年生常绿亚灌木,因极高商业开发及应用价值,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我国亦有引种栽培,主要用作花卉观赏及城乡园林绿化造景。目前蓝花丹应用品种单一,表现在花色、花型等观赏性状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蓝花丹的观赏性状主要体现在花器官上,不同花色间的杂交育种是选育新材料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