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草和海洋来源真菌赭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及药理活性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又名田基黄,隶属藤黄科金丝桃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地区,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传统医学中记载地耳草具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地耳草具有抗菌抑菌、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这些都与其传统用途相匹配。从文献报道数据来看,国外对地耳草的研究不多,国内对其研究的课题组亦是屈指可数。本论文旨在对地耳草次生代谢产物及药理活性进行深入研究,为该药用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运用正相硅胶层析柱、反相硅胶(RP-C18)色谱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手段,对地耳草干燥地上部分提取物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新化合物Hyperjaponol H(1)和已知化合物isojacareubin(2)、quercetin(3)、bijaponicaxanthone(4)、saroaspidin A(5)、saroaspidin B(6)、saroaspidin C(7)、sarolactone(8)、sarolactone C(9),通过理化性质和现代多种光谱技术手段(1D&2DNMR、IR、HR-ESI-MS、UV、CD等)确定化合物绝对构型。对得到的新化合物药理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B95-8细胞转染EB病毒(EBV)裂解期的DNA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25μM。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隶属曲霉属,富含丰富的赭曲霉毒素。赭曲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具有特征性二元分生孢子梗。传统上是一种土壤真菌,现在已经开始适应各种生态环境,如农产品、养殖动物和海洋物种等。目前,从赭曲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有倍半萜类、生物碱类、甾醇类及内酯类化合物等。近年来,随着陆生植物的不断开发,人类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匮乏的矛盾,从而使开发海洋资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结构新颖、药理活性独特,对于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相关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论文对从太平洋深海海水中分离得到的赭曲霉大米发酵物进行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为丰富该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类型提供了实验基础。我们综合运用了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和波谱解析手段,对赭曲霉大米发酵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研究,发现了8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别为nicotinamide(1)、2’-methoxyuridine(2)、Cyclo(Ala-Tyr)(3)、Methyl p-hydroxyphenylacetate(4)、diaporthin(5)、2-hydroxy-benzaldehyde(6)、4-hydroxy-benzaldehyde(7)和dioctyl phthalate(8)。我们将以上化合物进行了A549、Hela和Huh7等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筛选,发现它们均表现出较弱的抗肿瘤活性。
其他文献
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施工阶段搞好成本控制,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是项目经营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论述,并提出了进行成本控制的一些建议
目的研究侧裂区及大脑中动脉、穿通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研究外侧裂形态、其中走行的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情况,观察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检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因此,本文通过概述"互联网+"理念,分
中等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应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实现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现代考试考核体系,同时
现阶段,为有效解决纸质文献供需矛盾、缓解经费的短缺、避免纸质文献重复建设并提高纸质文献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必须向着共享的方向发展。本文以福州大学城纸质文献
目的应用MOSAIC评分系统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获益程度。方法在本院行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6例,使用MOSAIC(multimodal stroke as
背景和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创伤和应激源相关障碍,其主要特征为暴露于极端创伤事件、反复和侵入性创伤记忆、避免创伤事件相关刺激、认知障碍、负面情绪、高唤醒状态、高度警惕、临床压力和社会损害等。PTSD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对社会和个人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其高患病率大大增加了病人患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和负担。尽管目前研究已经确定了与PTSD相关的分子生物、神经化学和遗传异常等因素,但对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