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它影响着儿童日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在儿童早期(尤其是婴幼儿期)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与母亲作为孩子的主要养育者,其作用不可忽视,而且他们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随着现代科学育儿理念的日益深入,全社会对父子关系给予极大的关注。研究表明父亲是带领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第一人;父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无法替代;在儿童发展中,父子关系占主导地位,良好的父性意识与父性行为的作用举足轻重等。目前,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儿童跟妈妈等女性接触的次数多于跟爸爸等男性接触的次数。调查显示50%多的父亲虽与孩子在一起,但很少教育子女,存在着严重的“父亲缺位”现象。这种不太和谐的养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影响到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国内外30年的研究证明:父亲缺乏对婴幼儿常规的养育,是父亲在这方面做得很少,而不是父亲没有能力。因此,政府应该采取一些积极而合理的措施,同时,家庭成员应该帮助孩子的父亲转变教育理念,使其提高教育子女的意识,使父亲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探讨父性意识、父子关系与儿童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并验证父性意识对父子关系和儿童社会化的调节效应。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调查问卷,编制出父子关系初测问卷,再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父子关系正式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以山西省1100名4—7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让孩子的父亲来填写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70份,其中男孩372人,女孩398人,通过桑标、唐剑编制的父母意识调查表中的《父性意识调查表》、陈会昌编制的《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以及自编的《父子关系问卷》来进行研究。其中,自编的《父子关系问卷》包括6个维度,分别为:友好型、冷漠型、亲密型、关爱型、重视型和信赖型,共38个题目。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自编的《父子关系问卷》内容比较合理,维度与构想维度吻合,样本也具有代表性。问卷包括友好型、冷漠型、亲密型、关爱型、重视型和信赖型六个维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93,问卷中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5—0.816之间,X2/df的值为2.3,GFI的值为0.85,AGFI的值为0.81,RMSEA的值为0.058,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可以作为父子关系的测量工具。(2)从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来看,儿童性别、儿童年龄、居住地、父亲的职业、父亲的文化程度在儿童社会化的某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从总体上来看,父性意识与父子关系呈正相关;父子关系与儿童社会化呈正相关;父性意识与儿童社会化呈正相关;父性意识可以作为父子关系与儿童社会化的调节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