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表现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其中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且最直接的行业之一,尤其是作为农业主体的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此外,气候变暖导致的草场退化,极端天气频发都会对畜牧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作为农牧业生产的最小单元,一直以来农牧民受到的影响及其采取的适应策略都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家庭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农牧民会依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情况以及受到的具体影响采取各种措施。从改变土地利用、调整管理措施、改变作物和畜牧制度和调整生计策略等方面进行调整、适应。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资金和技术的缺乏,气候变暖、降水不稳定以及灾害频发会直接给家庭生产带来沉重的打击,而不充分的适应策略无法真正缓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从而给家庭造成巨大损失。气候变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不断凸显,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政府从中央、部门到地方相继发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适应政策,从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健康保障和减少贫困等领域出发,部门主流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合专门适应政策协同作用,共同提高我国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然而,作为政策的直接受益者,相关政策是否缓解了气候变化给农牧民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气候变化和相关政府政策的背景下农牧民还会采取怎样的适应策略,这些适应策略呈现出怎样的特征,相关的研究还较少。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4000m以上,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青藏高原气候独特且复杂多样,对气候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也因此将该地区称作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和“放大器”。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之一为温度升高,1971-2011年期间达到了0.39℃/10a,增温幅度显著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其主要增温区位于高海拔地区,且冬季增温最为明显。此外,该地区的降水量呈波动式增加,增长率为6.7mm/10a,且1986年以后降水增加更为明显。该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例如热夜、热昼和持续暖期等)频次呈增加态势,而极端低温事件(例如冷夜、冷昼、持续冷期和冰冻日等)频次显著降低。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来帮助当地农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以保障生产生活的稳定。然而,在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的青藏高原,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是否真正能够缓解气候变化风险,影响农牧民的适应策略,稳定家庭生产生活,值得探究。这不仅对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还对其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青藏高原的朋曲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和701份农牧民家庭调研问卷,描述分析当地的实际气候变化情况,相关政策实施情况,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情况,受到的影响以及适应策略的采取情况,并定量分析了农牧民适应策略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相关政府政策对适应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朋曲河流域具有明显的气候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年际间温度升高与降水减少。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当地农牧民能明显地感知到近年来气温的逐步升高与降水增加。对降水的感知与实测数据不符,可能是降水模式与温度升高造成的感知偏差。(2)气候变化给家庭种植业和畜牧业带来许多影响。对种植业而言,温度升高导致害虫增加,降雨集中与大风频发导致农作物倒伏,这都会极大地影响作物产量。对畜牧业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牲畜疾病增加以及损失增加也会影响家庭生产稳定。(3)当地政府积极采取了相关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截至2017年,定结县、定日县和聂拉木县的总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3.90%,基本实现灌溉全覆盖。政府提供了生产、生活等多类补贴。补贴覆盖100%的家庭,户均补贴金额为17736元。此外,积极推广藏青良种,并组织技术培训,推动生产科学化。(4)在气候变化与政府帮助的双重背景下,农牧民会采取的适应策略较少。经统计,226户家庭会增加农业投入,161户会种植更多粮食作物,153户家庭会养殖更多的牲畜。并且,仅“增加农业投入”为应对气温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而“种植更多粮食作物”与“养殖更多牲畜”则是为了发展家庭生产。(5)计量结果表明,参与培训、参与合作社以及获得补贴会促进农牧民积极地采取适应策略并推动家庭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