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劳埃德·沙普利和阿尔文·罗斯凭借其在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的贡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稳定匹配是资源配置的理论。稳定匹配理论指出,为了解决价格机制造成的社会公平与效益问题,需要建立社会合作的资源配置系统。稳定匹配指的是以社会合作的形式、以非价格的手段实现资源配置的方法。稳定匹配理论的内容包括:一是在冲突中寻求合作,二是形成人与资源的稳定合作,三是确保稀缺资源的持续合作。稳定匹配理论的特征为匹配的有效性、匹配的稳定性与匹配的持续性。就业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公平的就业机会、充分的就业能力、良好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劳动报酬、稳定与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它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治理工具。稳定匹配理论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资源的持续供给,可以具体运用到我国火学生就业领域中,提高我国火学生就业率与就业稳定;稳定匹配理论从人的视角来看待市场机制设计问题,对我固就业资源配置的观念与机制设计思路有启发作用。稳定匹配理论对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思路:先研究各方行为人的需求与动机,理出其行为的内在逻辑,从而分析产生市场缺陷的制度性原因,并不断改进制度设计。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企业、大学生都有不合理的方面,如一些国内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企业用人歧视、大学生期望过高等等。从稳定匹配的视角来看,这些缺陷固然与个体的素质有关,但更是缺乏合理的机制设计所造成的。从稳定匹配的视角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缺乏系统性、缺乏持久性、缺乏效益性。我国大学生就业系统性的缺乏,不利于高校教育结构转变、不利于用人单位合理选拔人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我国大学生就业缺乏持久性,一是会影响社会信任,降低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二是会影响社会合作,形成“低薪-跳槽-低薪”的恶性循环。我国大学生就业效益性的缺乏,一方面会削弱企业的信心,影响长期的岗位供应,另一方面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运用稳定匹配理论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一是形成系统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建立信息整合的平台、构建沟通机制;二是形成以人为本的就业观念,关注人的需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形成长期的规划,明确就业稳定与就业率的关系,并改进就业质量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