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对黄鳍鲷(Sparuslatus)消化道形态与组织结构,促进黄鳍鲷的基础生物学、消化生理学以及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本研究运用常规解剖、光镜、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并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成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和味蕾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形态组织学研究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均无粘膜褶皱,肠道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粘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中仍无粘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的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粘膜层皱褶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明显分化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研究结果表明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2.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研究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道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粘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道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道。小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小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3.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及AB-PAS的染色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结果可将粘液细胞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呈红色,含有PAS阳性的中性粘多糖;Ⅱ型呈蓝色,含有AB阳性的酸性粘多糖;Ⅲ型呈紫红色,主要含有PAS阳性的中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阳性的酸性粘多糖;Ⅳ型呈蓝紫色,主要含有AB阳性的酸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阳性的中性粘多糖。黄鳍鲷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均有差异。食道中以Ⅰ、Ⅱ型粘液细胞为主;贲门部和胃体部只有Ⅰ、Ⅱ型粘液细胞分布,幽门部只有Ⅰ型粘液细胞;幽门盲囊、小肠及直肠都是Ⅱ型粘液细胞最多。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粘液细胞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的相同部位,养殖鱼比野生鱼粘液细胞数量更多。根据研究结果推测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与鱼的生活环境及食物相关,也可能与消化道中各种菌群的分布有关。4.野生与养殖黄鳍鲷味蕾的组织结构研究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蕾在咽上皮中含量最多,鳃弓上皮中含量次之,唇、口腔粘膜和舌上皮中含量最少,且唇<口腔粘膜<舌。在相同部位的味蕾含量野生鱼比养殖鱼多,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是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