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这是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任务,同时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等各种问题,国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一系列改进,继2013年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之后,又在2016年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培育“特色小镇”的计划,美丽乡村的建设目的是通过改变当前农村社会的内涵与现状,逐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慢城模式作为实现特色小镇建设的方式之一,为后现代社会的其他乡村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慢城模式”从引进到实现本土化发展的历程也引发了研究者的一系列思考。本文以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南京高淳桠溪国际慢城为例,依托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以及国内外对于媒介地理学、媒介与空间关系的探讨作为理论基础,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多种质化研究方法展开研究,观察桠溪镇作为一个乡村地域的空间改造过程、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以及从媒介传播的角度考察媒介对桠溪国际慢城的形象建构和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化,研究重点是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关注媒体对于“国际慢城”的意义生产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究媒介传播乡村文化的价值,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本文通过梳理空间生产理论和慢城的相关研究,总结空间生产“三元一体”的理论框架,将南京高淳桠溪国际慢城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和再现的空间三个方面聚焦慢城空间生产的过程与现状,分析慢城自身的空间改造历程和空间各要素配置的转化过程。其次,在分析慢城空间改造的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研究媒介对慢城空间的意义建构过程,宏观层面是以慢城举办的马拉松比赛、瑜伽节等国际体育赛事的媒体直播作为文本,分析媒介对慢城”二次空间生产“的意义和作用;微观层面从慢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空间出发,观察传播媒介带来的信息交流和社会变化。最后,根据对桠溪国际慢城空间生产和乡村社会媒介传播的研究,总结归纳慢城在改造过程中的特点和问题。在桠溪国际慢城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利用空间生产逐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规训,外来资本的注入成为慢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加剧了慢城的贫富分化现象。同时政府和媒体也推动了媒介空间的再生产,媒介的介入使得慢城的空间价值得到了增值性的回报。乡村社会的空间重构和媒介对乡村空间的再生产创造了新的空间意义,使公众对这个位于南京一隅的乡村也产生了新的认识,慢城能够利用当下的旅游资源和媒体资源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通过对桠溪国际慢城空间生产的个案调查,笔者对乡村空间的传播特征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探究慢城空间重构和媒介“二次空间生产”的意义同时,也针对慢城内村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维度对慢城空间重构过程进行了微观层面的探索,以此关照链接城乡网络的特殊村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而对中国出现的这一系列的“慢城”案例进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