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两种入路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中建立移植物的角度和长度,探讨移植物形态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选择更优的ACL重建手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80例,经胫骨隧道入路组(transtibial,TT)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21~61岁,平均29.33±5.37岁),经前内入路组(anteriormedial,AM)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19~56岁,平均31.49±6.11岁)。两组患者的手术均由一名医师主刀完成,术后采用相同的康复方案。所有患者在术后2周内进行膝关节CT重建检查,利用CT图像测量系统测量膝关节伸直位时关节腔内移植物的上倾角度(移植物轴线与胫骨平台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及长度。术中,在胫骨端拧入可吸收螺钉之前,用无菌游标卡尺测量屈膝0°~120°时露出胫骨骨道外口移植肌腱长度的最大变化幅度,评估膝关节腔内移植物在关节屈伸过程中的等长性。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膝关节进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检查以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进行膝关节活动度检查,并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IKDC膝关节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运动功能水平。对上述数据和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移植物上倾角度、长度测量结果:TT组分别为(57.13±5.51)°、(31.88±2.57)㎜,AM组分别为(54.08±6.32)°、(31.00±3.25)㎜,TT组移植物上倾角大于AM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物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屈伸膝关节时露出胫骨骨道外口移植物长度的最大变化幅度:TT组为(2.44±0.82)㎜;AM组为(2.22±0.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两组膝关节Lachman试验结果:TT组2例阳性;AM组3例阳性,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轴移试验结果:TT组5例阳性;AM组1例阳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角度:TT组为(116.40±10.20)°,AM组为(117.56±8.8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结果:TT组分别为(89.83±4.76)分、(86.31±4.11)分;AM组分别为:(89.58±5.22)分、(87.67±3.85)分,经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物上倾角度与长度具有相关性(R=﹣0.228,P=0.042),两组移植物等长性与术后Lysholm评分具有相关性(R=﹣0.571,P=0.000)。结论1 ACL重建术中经胫骨隧道入路与经前内侧入路建立的移植物长度及等长性差别不明显,TT组移植物的上倾角大于AM组,移植物上倾角度与长度呈负相关。2经胫骨隧道入路与经前内侧入路重建ACL术后患者膝关节前后稳定性、活动度及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别,经前内侧入路进行ACL重建术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好于经胫骨隧道入路。3 ACL重建时移植物等长性越好,术后效果则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