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痰湿中阻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比较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说明其临床疗效,阐明其疗效机制。 方法:本课题68例患者均来自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脑病科及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4例。入选患者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低盐低脂饮食,调控血压、血糖、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等西医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片,3次/日,每次6mg。治疗组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味免煎颗粒治疗,日1付,日2次,每次温开水融化后服约100ml。14天为1疗程,在院治疗2个疗程后,出院带药2个疗程。入院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记录其一般资料、中医证候积分、综合疗效、三大常规及肝肾功等,随访3个月,说明其临床疗效,阐明其疗效机制。 结果: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 1、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说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组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组内进行比较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搏动指数,经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3、通过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Ⅰ、Ⅲ、Ⅴ波峰潜伏期及波峰间潜伏期的相关检测指标进行组间及组内对比,其中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疗效显著。 4、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经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临床总疗效总有效率为94.10%,对照组的临床总疗效总有效率73.50%,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疗效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安全性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经统计学分析P>0.05;尿常规及大便常规未见异常指标,说明药物相对安全。 结论1在临床疗效观察上,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湿中阻证)疗效确切,相比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片效果显著; 2、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湿中阻证)能有效改善TCD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BAEP中Ⅰ、Ⅲ、Ⅴ波峰潜伏期及波峰间潜伏期;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疗效显著,明显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片; 3、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湿中阻证)安全有效的药物,在临床上服用方便,安全性较高,且无不良反应,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