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对美国文学的巨大贡献,被誉为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里程碑。小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大灾难,以深切的同情,描绘了中西部的破产农民利用破旧的卡车,离乡背井,风餐露宿,向西迁移,以寻找他们心目当中的“迦南”为目的地,寻求生路的凄惨景象。该作品无论是人物刻画,篇章结构,还是语言风格,无处不存在着《圣经》中原型影响的痕迹。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剖析《圣经》中耶稣原型、追寻主题原型和叙事模式原型在《愤怒的葡萄》中的移位。除了绪论和结论,本文包括三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耶稣原型以及它的移位,圣经人物耶稣是“替罪羊”、“忠实的传教者”、“死而复生”的代表;小说中,凯西是一位耶稣式的人物,而汤姆则在凯西死后接替了凯西的使命,凯西和汤姆的关系则是耶稣“死而复生”原型的移位。第二章分析了《圣经》中《出埃及记》故事里的“追寻”原型;以及“追寻”原型在《愤怒的葡萄》中的移位,并分别通过凯西、妈妈和汤姆的人生追寻得到诠释。作为小说中最重要的角色,凯西的追寻经历了从为了单独的个体到为了整个人类的转变,体现了人类的信任、信念和爱。妈妈在追寻之路中坚韧和善良的品格维持着整个一家的稳定,其他的人也深受这种品格的影响。追寻之路中,汤姆在凯西的影响和帮助下也开始为集体而考虑,继续着凯西的光荣使命。第三章论述了原型叙述模式及其在《愤怒的葡萄》中的移位。本章以《圣经》中《出埃及记》的叙述模式为典型代表,从最初以色列人民遭受艰巨的折磨,憧憬理想的富饶之地,开始离开难以忍受的埃及,路途中经历一系列的苦难,以色列人精神得到提升,逐渐走向思想和民族的统一,独立人格的觉醒,树立起对上帝的坚定信仰,最终到达了理想的国度。这样的叙述模式在《愤怒的葡萄》的中得到了重现,从最初汤姆一家人遭受苦,对理想的加里福利亚充满期待,从而离开家乡俄克拉何马州踏上征途,一路上经历了考验和苦难,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收益:逐步意识到只有摆脱个人和家庭的狭隘观念,与所有的穷人团结在一起,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他们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最后他们带着这种坚定的信念继续前行。斯坦贝克把《圣经》意象渗透到作品中来,大大丰富和扩充了小说的内容,并使其笔下的人物更具普遍意义。借助于原型批评理论,我们更能把握作家利用神话原型表达的含义。通过原型揭示了人类的愿望,反应了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