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经济衰退引发了世界各国对金融监管框架的反思、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以及对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探索。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货币政策虽然在本次危机中起到了一定的关键作用,但仅靠货币政策这种单一政策框架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缺陷也被暴露无遗。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渐成为20国集团、国际基金组织等的主要目标。作为G20的重要成员,中国非常重视宏观审慎政策的构建与完善,并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期其能够有效地抑制资产价格顺周期波动、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等。宏观审慎政策作为金融监管的新框架逐步变为中国宏观调控第二支柱,而健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更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探究“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的有效性对探寻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间的灵活配合合、健全和完善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新的方向。
本文主要通过探究宏观审慎政策是否能够在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起到弥补作用,进而证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有效性。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分析了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及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的直接影响。其次,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行了整理归纳,并通过改进的DLM模型以及简化的资产负债表分别推导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和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剖析其中的逻辑与机理。最后,结合已有研究及中国的现实情况,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作为宏观审慎政策代理变量,基于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补充与辅助作用,进而验证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抑制经济顺周期波动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商业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2)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性能够有效地抑制银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的盲目信贷投放冲动;缓解紧缩性货币政策对银行带来的信贷供给冲击,促进经济复苏。(3)在经济上行期,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弥补货币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信贷方面的不足之处,但容易出现政策超调现象。(4)在经济下行期,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弥补货币政策在降低银行过度风险承担水平方面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抵消现象。因此建议,健全和完善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应该在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促进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灵活配合,以提高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前瞻性与稳健性。
本文主要通过探究宏观审慎政策是否能够在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起到弥补作用,进而证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有效性。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分析了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及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的直接影响。其次,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行了整理归纳,并通过改进的DLM模型以及简化的资产负债表分别推导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和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剖析其中的逻辑与机理。最后,结合已有研究及中国的现实情况,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作为宏观审慎政策代理变量,基于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补充与辅助作用,进而验证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抑制经济顺周期波动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商业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2)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性能够有效地抑制银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的盲目信贷投放冲动;缓解紧缩性货币政策对银行带来的信贷供给冲击,促进经济复苏。(3)在经济上行期,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弥补货币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信贷方面的不足之处,但容易出现政策超调现象。(4)在经济下行期,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弥补货币政策在降低银行过度风险承担水平方面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抵消现象。因此建议,健全和完善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应该在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促进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灵活配合,以提高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前瞻性与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