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来自中国地方稻种(Oryza sativa L.)资源初级核心种质中的1313份籼稻为研究对象,用36对SSR引物共37个位点的SSR数据,研究了籼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及遗传分化,并结合中国地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来自中国地方稻种(Oryza sativa L.)资源初级核心种质中的1313份籼稻为研究对象,用36对SSR引物共37个位点的SSR数据,研究了籼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及遗传分化,并结合中国地方稻种初级核心种质中粳稻(1395份)的结果(王美兴,2003)分析了中国地方稻种的遗传多样性规律.利用包括了358份材料的70对引物共72个位点的SSR数据和2708份材料(粳稻数据引用王美兴硕士论文)的36对引物共37个位点的SSR数据,分别探索了核心种质构建和遗传多样性评价对SSR引物构成的要求以及原始群体大小与核心种质的取样比例间的关系.群体的大小对构建核心种质的取样比例影响较大,不同群体适合的取样比例各异.大群体较低的取样比例就能保留较大的遗传变异,相对于小群体的取样比例要小得多.对于中国地方稻种群体(50526份)来说,取样5﹪就可以保留原始群体90﹪以上的遗传变异.
其他文献
为了更好的在广西开展高油玉米的育种工作,为广西发展高油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分别于2001年、2002年对区外引进的10个高油玉米杂交种进行了试种和观察,研究了它们的生态适应性、栽培措施与籽粒含油率的关系等问题。结果如下: 1、引进的高油玉米杂交种在我区桂南均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表现较好,适合我区桂南大部分地区种植。但高油玉米引入我区种植后,由于受到南方高温气候等因素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中国南方水稻上的一种常见病害,近年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控制病害流行、减少生产损失,开发和利用水稻本身的抗病性,培育抗病品种,是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3个控制水稻细条病抗性的QTL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 (1) 构建了3号染色体短臂上目标区段的区域连锁图,并定位到qBlsr3d。在R
20+40模式是一种通用的小麦与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本试验以沈阳农业大学选育的冬小麦品系沈农138和玉米品种农大108为试材,采用4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小麦密度、小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