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ERCP手术中,BIS指导靶向输注丙泊酚在不插管深度镇静状态下,对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最佳的麻醉深度。方法:收集自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行ERCP的患者109例,所有患者ASA分级为I-II级。根据年龄以及麻醉深度的不同分为四组,每组患者23-31例,均给予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诱导后根据BIS值调整TCI浓度至所需范围,调整幅度为0.2ug/ml递增或递减。第一组(A组)为术中维持BIS值56~70的65岁以下患者;第二组(B组)为术中维持BIS值40~55的65岁以下患者;第三组(C组)为术中维持BIS值56~70的65岁以上患者;第四组(D组)为术中维持BIS值40~55的65岁以上患者。BIS值降到所需范围且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内镜操作。观察并记录一下资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肝功能分级、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T0(患者入室)、T1(诱导后)、T2(进镜时)、T3(造影时)、T4(手术结束)、T5(患者睁眼,并可做简单应答)时生命体征(HR、MAP、SPO2、BIS)的变化情况;患者术中体动、呼吸抑制、呛咳、误吸、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低HR、术中知晓及总的不良事件次数;各组的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停药至患者睁眼并能简单回答问题的时间)、T1及T5时效应室浓度、苏醒时BIS值。结果:四组患者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中,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前及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MAP变化中可见T1点C组MAP比D组下降幅度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HR变化过程中,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PO2变化过程中,T1、T2时C组SPO2显著高于D组,A+C组SPO2显著高于B+D组(p<0.05);丙泊酚总用药量中A组显著低于B组,C组显著小于D组,A+C组显著小于B+D组(p<0.05);T1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中C组显著小于D组(p<0.05);T5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中A组显著大于B组,A+C组显著大于B+D组(p<0.05),苏醒时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ERCP麻醉中,老年患者及年轻患者均适合BIS值维持在55~70的麻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