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K1在豆纹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作用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每年有超过200万的新发病例,死亡率高达50%左右,幸存者多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压力。研究发现,国人的脑出血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中80%发生在丘脑基底节区,常由豆纹动脉破裂导致。遗憾的是,尽管国内外学者在高血压诱导的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机制及其防治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力学信号转导、血管损伤等过程的研究中获得重要进展,然而有关高血压脑豆纹动脉损伤及其破裂出血的机理问题仍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PAK1(p21-activated kinase1,PAK1)过表达严重影响了斑马鱼胚胎早期血管的发育,并导致脑出血的发生。此外,有研究发现PAK1可调控E-cadherin在细胞内的分布,进而影响细胞间的连接。这些研究提示,PAK1可能与血管内皮完整性的调控以及脑出血密切相关。为了深入了解和认识高血压脑豆纹动脉出血的发生机制,为临床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本文以血管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对PAK1是否参与豆纹动脉血管内皮渗透性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的调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初步探讨豆纹动脉破裂是否与血管内皮细胞中PAK1高表达相关;初步探明高盐是否诱导血管内皮PAK1表达升高,并促进高血压环境下血管内皮渗透性增加,进而可能导致瞬时异常高压血流下的血管破裂。方法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方法,对不同盐浓度处理的内皮细胞PAK1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同时,采用FITC-Dextran通透性方法检测PAK1抑制剂处理后,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变化。在高盐喂食的自发性高血压鼠(SHR)中,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豆纹动脉区域血管内皮细胞PAK1表达的情况,并用核磁共振扫描(MRI)、HE染色等技术检测SHR大脑豆纹动脉血管通透性和脑出血的情况。结果1)高盐处理后,内皮细胞PAK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升高;2)加入PAK1抑制剂IPA-3后,高盐压处理的内皮细胞通透性降低;3)高盐喂食SHR后,豆纹动脉血管内皮细胞PAK1的表达升高;4)高盐喂食SHR后,豆纹动脉血管通透性增加并部分SHR发生脑出血。本文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高盐参与了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PAK1的表达调控,且对PAK1的表达有增强作用,并提示PAK1可能通过参与调节内皮细胞的通透性等途径,进而参与高血压脑出血的调控。
其他文献
原真性是旅游体验和动机的一个核心问题。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民宿正发展成为新型的旅游体验居住模式,并因提供个性化的住宿体验和原真性的生活状态而备受欢迎。文章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