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逐年增加,骨折开放伤的病例也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慢性骨髓炎的发生率增高。而慢性骨髓炎是由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感染引起骨或骨髓的长期炎症反应,使骨折端感染持续存在,导致骨折迁延不愈,从而形成感染性骨不连。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未治愈所导致的慢性骨髓炎,尤其发生再病理性骨折,也会导致感染性骨不连的发生。感染性骨不连涉及感染和骨不连两大难题,常常伴有软组织缺损,多处窦道,骨髓炎,骨外露,邻近关节僵硬,多重耐药菌感染,肢体不等长,复杂畸形等。此类感染性骨不连病程常常迁延难愈且有高复发风险,甚至需要医生不得不行截肢术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在治疗方面一直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最困难和棘手的难题之一。随着对感染性骨不连认识的深入,治疗理念的发展,目前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原则已趋于统一,主要治疗原则是优先清除感染,将感染性骨不连变成无菌性骨不连后,再行骨不连的治疗。虽然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原则已趋于统一,但治疗方法各不相同,目前主要有四种方法:(1)清创、植骨;(2)游离组织转移(骨组织,软组织或两者兼有);(3)富含抗生素的骨水泥;(4)Ilizarov技术。Masquelet技术一期针对治疗感染性骨不连在彻底清创的前提下通过在大量失骨区灌注骨水泥以诱导形成诱导膜,从而为骨的形成和巩固提供了适宜的空间,并能够刺激诱导膜的形成;二期诱导膜内行松质骨植入,被证实为一种有潜力的新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包括18例经Masquelet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不连的患者,实行手术在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进行。性别: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2岁;病因:1例为血源性骨髓炎,17例为创伤性骨髓炎;感染部位:腓骨1例,股骨7例,胫骨10例;感染病程:感染时间为至少3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4例患者骨折区有窦道形成,可见不同程度流脓或渗液。7例骨折出现内固定装置断裂,肢体存在短缩、畸形。所有患者均采用Masquelet技术分2阶段进行治疗:第1阶段先对病灶进行彻底的清创,外固定架固定患肢,将混有万古霉素的骨水泥塑型后植入骨缺损处,最后保证无张力缝合。第2阶段逐层切开并分离软组织后,显露并小心切开诱导膜,将里面的骨水泥取出,然后将移植骨植入诱导膜腔里,最终逐层关闭。通过观察一期术后骨感染的治愈率、复发率,切口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有无红肿,窦道及分泌物。二期随访根据影像学评价和功能评价两个方面。结果: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共18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2个月。一期16例患者术后体温正常;患肢无炎症表现;创面愈合;血沉与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范围;以上情况保持8-12周无变化。2例患者在术后8-12周时出现皮温高,血沉与C反应蛋白超出正常范围,出现骨感染的再次复发;该骨感染复发病例再经病灶清除术均获得骨感染的控制。一次彻底清创术后对感染控制率为88.9%(16/18)。18例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经Masquelet技术植骨后无炎症复发,且17例在术后6个月内获得了影像学骨愈合,1例骨延迟愈合。6个月内骨折愈合率可达94.4%。18例患者根据Johner-Wruch评价标准对下肢功能进行评估,其中优11例,良4例,可3例,总优良率83.3%。结论:1、Masquelet技术在治疗下肢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中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特点。2、Masquelet技术在重建感染性骨缺损中,重建长度可达10cm以上,植骨区骨愈合率较高。3、病例组例数较少,需继续完善病例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