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部肿瘤(如脑胶质瘤、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国民健康。脑部存在血脑屏障(BBB)这一天然障碍,大大影响了药物递送至脑部的效率,降低了化疗的疗效。不仅如此,脑部肿瘤还表现出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导致肿瘤免疫疗法效果受限。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构建了两种angiopep-2(ANG)键接的纳米颗粒,可以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CECs)表面高表达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结合从而穿过BBB,并分别通过递送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效应,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脑胶质瘤进行化疗和免疫治疗,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了ANG多肽修饰的聚(乙二醇)-b-聚(ε-己内酯)(PEG-b-PCL)载DOX纳米颗粒APP@DOX,通过主动靶向的方式克服BBB,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效果。该纳米颗粒由PEG-b-PCL自组装形成,其疏水内核可以装载DOX分子。本章对颗粒的粒径、形貌以及药物释放等进行了表征。载药纳米颗粒APP@DOX通过ANG与BCECs的LRP1受体相互作用,提高了颗粒对BCECs的靶向结合能力,促进其通过受体介导的转胞吞作用跨BBB,进入脑实质,在脑部达到更高的药物累积。通过构建原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小鼠模型开展治疗实验,我们证实靶向载药纳米颗粒APP@DOX能更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从而延长小鼠生存时间。2.构建了ANG多肽修饰的靶向纳米颗粒APD,通过受体介导穿过BBB进入脑胶质瘤细胞,诱导其产生ICD效应,激活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将ANG肽与Mal-PEG-NHS反应后,再键接在D47上,通过单乳化法制备APD纳米颗粒。在体外细胞实验,验证APD纳米颗粒能够诱导GL261肿瘤细胞产生ICD效应,检测了钙网蛋白(CRT)的表达。体内实验证明APD-Rh B纳米颗粒在脑部的富集高于D47-Rh B纳米颗粒。利用鼠源的GL261-Luc脑胶质瘤细胞系构建原位脑胶质瘤小鼠模型,治疗实验证明APD纳米颗粒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对照组,可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