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950—2005年间中国农业技术政策环境、政策选择与政策绩效分4个阶段进行实证考察,勾画了我国农业技术政策演变轨迹,指出我国在农业技术政策选择上的经验教训。最后,以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为背景,提出了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中国农业技术政策改革建议。全文包括9章:
第1章论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
第2章为文献回顾。
第3章构建了论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
第4章至7章就1950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政策所经历的不同阶段进行实证分析。以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及体制转型过程为大背景,将研究视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4个阶段,揭示各阶段中国农业技术政策形成逻辑,并进而以不同阶段农业技术政策绩效为基础,指出各阶段农业技术政策存在的问题。基于中国农业技术政策演进过程,
第8章归纳了中国农业技术创新规律,在提出政策构建原则及政策重点的前提下构建了中国农业技术政策推演图。
第9章结论与讨论。
主要研究结论:
农业技术政策环境、政策选择、政策绩效与农业发展目标四者间具有内在联系。农业技术政策环境决定农业发展目标、农业发展目标约束政策选择、政策选择形成政策绩效。本期农业技术政策绩效融入下期技术政策环境之中,影响下期政策选择和政策绩效。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技术政策变迁的特殊背景、政府的强制性机械技术进步道路选择与“增加粮食产量”的农业发展目标根本背离,致使农业停滞。其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和市场的灭失,湮灭了技术创新的利润,丧失了创新信号显示机制,抑制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根据要素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变革诱导的技术变迁理论,立足于世界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农业基础研究资源优势,凭借自身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中国可以应对国外强有力的竞争,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据此,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农业竞争力的概念、构成内容及形成机制。通过对中国农业技术政策的理论阐释和分阶段实证考察,基本上证实了以往中国农业技术政策的成败得失都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简单而基本的判断标准。即:以“有钱出人”为起点,保障“有人有成果”、“有成果有扩散”、“有扩散有效益”、“有效益有发展”各阶段顺次成功递进为检验政策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一标准可以通过客观考察相关指标获得数量上的检验与分析。这些指标是:“科技人才装备率”、“科研成果利用率”、“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农业贡献率”、“科技进步社会生态贡献率”。
通过四个阶段的实证研究,总结了中国农业技术创新规律,以遵循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培植科技竞争优势和重视农业科技变迁事实为原则,确立了在尊重农业科技规律和不违背农业技术政策选择原则下的未来中国农业技术政策构建的若干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