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雄性腺(androgenic gland)是雄性甲壳动物特有的一种内分泌腺。1947年,Cronin首先在蓝蟹(CaUinectes sapidus)中观察到了一种腺体结构,到1954年Charniaux-Cotton和Fage在端足目的跳沟虾(Orchestia gammarella)中发现该腺体与性别分化有关。随后,各国学者在其他种类中也纷纷发现了促雄性腺,相继证明该腺体几乎存在于软甲亚纲的各个目中。
对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品种中华绒螯蟹,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其养殖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养殖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与大规模的养殖相比,对于中华绒螯蟹繁殖生物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则显得较为匮乏。促雄性腺素作为中华绒螯蟹性别调控的重要激素,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有其分离纯化方面的相关报道。本实验期望通过对中华绒螯蟹促雄性腺素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得到纯化的促雄性腺素,并试图寻找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来加快对十足目中促雄性腺素的研究。
本实验中中华绒螯蟹促雄性腺蛋白提取物经过凝胶层析过滤,所得到的各个分离组分分别进行促雄性腺素生物活性的初步检测,以JHIII作为阳性对照,输精管和精巢的蛋白提取物作为阴性对照,结果发现样品1-18,1-22,1-25,1-28,2-19,2-24,2-25与PBS对照组相比对卵巢组织氨基酸的吸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差异显著,具有生物活性的潜在可能;输精管和精巢对照组与PBS无显著差异,JHIII阳性对照与PBS差异极为显著,上述七个样品中存在潜在的促雄性腺素。再将具有初步活性的样品通过幼体注射的方式进行生物活性最终检测,其中样品2-24处理组中出现了雄性化现象;说明该样品中存在潜在的中华绒螯蟹促雄性腺素;对该样品的进一步分析正在实验室中进行。该处理组其幼蟹的成活率为25.71%,雄性化的发生率为11.1%。本论文还首次对中华绒螯蟹雌体第一次排卵后的卵巢结构变化进行连续的组织学观察,并且发现第一次排卵后10-15天内的中华绒螯蟹亲蟹的卵巢最适宜用做中华绒螯蟹促雄性腺素生物活性初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