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SxSe1-x胶体量子点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b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复合薄膜光电探测器作为纳米结构光电子器件中的重要一员,将纳米材料的量子效应和尺寸效应等优势与半导体的光电导效应有效结合,以其优异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基于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结构的纳米复合薄膜光电探测器摆脱了普通光电探测器中增益小、电子-空穴快速复合的缺点,既可以实现信号放大功能、易于集成又具有快速的光响应特性。将有机共轭分子与量子点混合作为有源层制备FET结构的光电探测器,不但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而且能获得较高性能的器件。胶体量子点(CQDs)拥有很多不同于宏观材料的特性,比如:表面效应、多激子产生效应等。特别是,IV-VI族量子点(PbS和PbSe)被广泛应用在红外领域。三元化合物PbSxSe1-x量子点作为PbS和PbSe结合形成的合金结构纳米晶体,可以通过调节S与Se的配比来调节量子点的吸收峰,而且它还兼具了PbS和PbSe各自的优点。因此,本论文尝试利用有机聚合物分子(P3HT)和窄带隙半导体(PbSxSe1-x)量子点来制备新型红外光电探测器,希望为将来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热注入法,用氧化铅(PbO)为铅源、硒粉为硒源、TMS2S为硫源合成了尺寸均一、粒径在4nm左右的PbSxSe1-x胶体量子点,通过控制不同的S与Se的比例可以使其吸收光谱峰位在1100-1500nm之间连续可调。实验证实,可通过控制合成条件来调控半导体量子点的尺寸及吸收光谱峰位。(2)选用有机聚合物PMMA为介电绝缘层、空穴传输材料P3HT与PbS0.4Se0.6量子点混合形成的PbS0.4Se0.6:P3HT纳米复合物作为红外光吸收材料,制备了基于场效应管结构的红外探测器Au/PbS0.4Se0.6:P3HT/PMMA/Al,实验证实,该器件可以实现对近红外光的有效探测,其比探测率可达1.02′1010 Jones。(3)探究了有源层中聚合物P3HT与量子点PbS0.4Se0.6的不同质量比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在无光照和不同光强的980 nm波长激光照射下,比较了四种不同混合质量比(K=MP3HT:MCQDs,K=2:1,1:1,1:2,1:3)作为有源层制备的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电学参数和探测参数。在0.1 mW/cm2的入射光强下及在VDS=-10 V和VG=3 V时,发现K=1:2的探测器Au/PbS0.4Se0.6:P3HT/PMMA/Al的探测性能达到了最优,其最高响应率、比探测率分别为55.98 mA/W和1.02′1010 Jones。
其他文献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3月22日刚接受完长达21小时的传讯,23日韩国检察总长旋即表示决定申请对其的拘捕令。一部政治韩剧,引人几多唏嘘。$$从温婉坚毅的首位女总统,到引发众怒成为阶
报纸
FSS(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即频率选择表面,它是由金属贴片或金属孔径形成的周期阵列,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呈现全反射特性或全透射特性,是一种无源的空间滤波器。自上
1963年12月中旬,我光荣地成为河南省洛阳总字352部队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此服役3年,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3次立功受奖,因此,1966年10月被调入解放军总参谋部管理处(军级单位
期刊
近年来,工作于2.0 μm波段的掺铥(Tm3+)脉冲激光器发展迅速,它广泛应用于激光医疗、激光雷达、中红外超连续谱等领域。采用锁模方式实现的脉冲激光器可以输出具有脉宽窄、稳
伴随着卫星通信、移动通信、雷达导航等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迅猛发展和广为应用,高精度频率源信号的应用研究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重视,探索优化相位噪声的技术途径己经成为一个
慢光技术是光缓存的核心环节,光缓存是实现全光通信的关键技术。光子晶体被提出之后,以其独特的微小结构、常温运行、设计灵活、低损耗、及独特的禁带结构和高可控性的优点在
飞秒激光加工形成各种微纳米结构在光子晶体、光存储、微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针对飞秒激光加工微纳光栅结构的应用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利用
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谐波源不断增加,电能质量污染治理工作也越来越受重视,电能质量改善及节能控制产品的市场规模在迅速扩大。有源电力滤波器就是电能质量改善装置
缸内直喷(GDI)汽油机由于特殊的喷油方式,使其具有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成为乘用车发动机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直喷汽油机微粒排放远高于传统的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且与柴油机相
光学薄膜元件是激光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光学薄膜中的残余应力对元件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薄膜应力进行严格的控制。本文研究了薄膜应力的产生机制、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