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同问题与主体密切相关,是一个自古到今、中西概莫能外、弥久常新的话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面临的社会认同问题也就更为严峻,并需要切实的勇气加以面对。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应用文献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对认同概念的把握,以培育个体的社会认同为视角,剖析社会认同的内涵、发生、形成机制,为社会认同的建构、危机应对提出对策。论文第一章梳理了已有的认同的相关理论包括认同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然后从哲学的角度,探析认同的本质内涵,即认同是以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同时以此为分化、整合,构筑社会单元(社会个体、群体等),并以社会单元为前提,所形成、塑造的自我识别以及对社会交往对象的识别。阐述了认同的不同形态和一般特征。在第二、三、四章探讨了个体社会认同的环节、机制及其危机应对,个体的社会认同包括发生、适应、内化和顺应等环节。在个体社会认同机制形成过程中。认同的形成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认同作为一种关系,是认同者与被认同者的双向运动。在当代,个体的社会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现代性问题日益突出,个体的社会认同的动机目的遭受挫折,个体在自我或社会期待和角色需求上出现非连续性,个体在异质社会交往活动中,遇到障碍或中止,个体的社会认同就会发生危机。对社会认同危机的应对应该从个体的社会认同的环节、机制等方面加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其强烈的革命性、实践性,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历史中的人又是由一个个具有个性的人所组成,忽略了个体的生理、心理存在状态和对自我的确认,认识的图景就会变得单一化、教条化。对个体的社会认同的研究,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可以说对个体的社会认同研究,在我国当前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实践意义,只有当社会目标的制定、实现与个体、社会群体认知、认同程度相适应,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