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远处转移部位及时间在各乳腺癌分子亚型间的分布,探讨其中可能的规律,为乳腺癌预后评估及个体化远处转移的筛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可手术患者,包括非我院首诊,但有石蜡块为病理依据的患者,入组患者标准:均接受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经过正规周期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1年以上。收集并完善所有病例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通过随诊、电话、信件及上门随访等多种方式,追踪了解患者有无远处转移及发生的时间和部位。以发生远处转移为随访终点,将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依首发转移部位分为内脏转移和非内脏转移两组,分析乳腺癌各分子亚型患者首次远处转移部位和时间的风险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各组间转移率差异和各分子亚型远处转移的部位风险分布,并与以T(肿瘤大小)、N(淋巴结状态)为分组依据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Cox风险函数法,分析各分子亚型远处转移的时间风险分布,估计半年事件风险。所采用统计软件均为SPSS13.0.结果:1共129例发生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首次为内脏转移78例,非内脏转移51例,内脏转移患者较非内脏转移的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低(P =0.04);2 luminalA型患者非内脏转移率较内脏转移率高(P =0.06),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患者内脏转移率较非内脏转移率高(P =0.01、P =0.001);3 T1期肿瘤患者非内脏转移率较高(P =0.032),T3-4期肿瘤患者内脏转移率较高,(P =0.001);以N为分组依据的患者,淋巴结阳性患者总转移率较高,(P=0.03),但各组患者内脏转移率和非内脏转移率无明显差异(P =0.10)。4转移事件的风险分布(以半年为单位):各分子亚型的复发风险函数曲线显示:luminalA型曲线低平,提示转移风险低,且高峰出现时间较晚,basal-like型第一高峰出现时间早,峰值高,提示此型乳腺癌转移风险高;在本组所有患者中,超过50%的转移发生在术后3年内,术后2.5年为第一复发转移高峰,术后7年出现第二高峰;内脏组风险函数曲线显示:术后1.5年为第一高峰,峰值较高,持续时间长,术后7年出现第二高峰;非内脏组风险函数曲线显示:术后3年出现首峰,较内脏转移组稍迟,峰值较低,持续时间较短。结论:乳腺癌分子分型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工具,能更准确评估患者术后远处转移的时间和部位分布,是TNM分期法的重要补充,有助患者术后远处转移的时间和部位个体化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