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钦顺哲学思想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e121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是明代中叶著名的程朱理学派哲学家,也是宋明理学从张载到王夫之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气学派哲学家。罗钦顺对自然界“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探讨构成其“气本论”的理气观,对人生界“心”、“性”范畴和心性关系的探讨构成其“性本论”的心性观。罗钦顺哲学著作中以“理”、“气”、“心”、“性”范畴为联结点所形成的哲学命题构成了充满内在矛盾的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结合罗钦顺对宋明时期儒学内外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气学和佛教禅学、道教哲学等各种哲学思潮的不同回应及由此显示的学术立场,研究罗钦顺哲学思想的理气观和心性观及其由“理”、“气”、“心”、“性”问题所构成的哲学逻辑结构,研究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的主要特点、内在矛盾及构成其内在矛盾的深层原因,则为探讨明代哲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罗钦顺哲学思想研究》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罗钦顺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罗钦顺哲学思想研究的现状评价、研究罗钦顺哲学思想应遵循的基本方法、罗钦顺哲学思想研究的基本思路,并点明各章节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罗钦顺哲学思想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二章到第五章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罗钦顺对宋明时期孔孟儒学内部的张载气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几种主要哲学思潮和孔孟儒学外部的佛教禅学、道教哲学等几种宗教哲学思想所作的不同回应。其中,第二章《罗钦顺对张载气学的发展》,论证了罗钦顺对张载“太虚”、“气化”学说的质疑和批评,对张载“气聚”、“气散”之说的误读与误解,不自觉地丰富和发展了张载气学,对张载批判佛教异端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等几个论题。第三章《罗钦顺对程朱理学的修正》,论证了罗钦顺是程朱数君子虔诚的追随者,是程朱理学坚定的卫道者,罗饮顺在对程朱理学进行潜心钻研和小心修正的过程中建立了与程朱理学“理本论”根本对立的“气本论”的理气观。第四章《罗钦顺对陆王心学的批判》,论证了罗钦顺在白沙心学、阳明心学勃然兴起的明代中叶对程朱理学、孔孟儒学之道统延续面临威胁的警觉与担忧;论证了罗钦顺通过比较朱陆之异同而批判象山心学是“有见于心、无见于性”;论证了罗钦顺通过辨明王阳明所作的《大学古本》和《朱子晚年定论》而批判阳明心学是“假借孟子、背离朱子”;论证了罗钦顺在明代中叶展开了关于陆王心学“是禅”、“非禅”、“似禅”之辩。第五章《罗钦顺对佛老异端的排斥》,论证了罗钦顺是坚定地站在孔孟儒学的立场上来判定学术之是非;论证了罗钦顺批判和排斥源于印度而在汉代传于中国的佛教学说和从一定意义上起源于中国原始宗教的道教学说。
   第六章和第七章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罗钦顺哲学著作中乃至整个宋明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四个哲学范畴“理”、“气”、“心”、“性”,研究了以“理”、“气”、“心”、“性”四个哲学范畴为基点的罗钦顺哲学思想。其中,第六章《罗钦顺哲学思想的理气观》论证了罗钦顺哲学思想中的“气”范畴是物质性的哲学范畴;“理”范畴是精神性的哲学范畴;“理”与“气”这两个哲学范畴都存在其“理一分殊”之说所述及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其对“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论述而构建其以物质性的“气”为本体的“理气观”,与程朱理学以精神性的“理”为本体的“理气观”显著不同而相互对立。第七章《罗钦顺哲学思想的心性观》论证了罗钦顺哲学思想中的“心”范畴是物质性的哲学范畴;“性”范畴是精神性的哲学范畴;“心”与“性”这两个哲学范畴可以用儒学发展史上著名的“人心”与“道心”这两个哲学范畴加以辨明;其对“心”、“性”范畴和心性关系的论述而构建的以精神性的“性”为本体的“心性观”,是其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并且与陆王心学和佛教禅学以精神性的“心”为本体的“心性观”显著不同而相互对立。
   第八章《罗钦顺哲学思想的逻辑结构》,共分五节。第一节《“理”与其他重要范畴的逻辑关系》依据罗钦顺的相关论述推导出罗钦顺哲学思想中的“理”非“气”;“理”非“心”;“理”非“性",“理蕴含性”;“理”非“体”;“理”为“用”;“理”非“本”;“理”为“未”等哲学命题。第二节《“气”范畴与其他重要范畴的逻辑关系》依据罗钦顺的相关论述推导出罗饮顺哲学思想中的“气”非“理”;“气”非“心”、“气”蕴含“心”;“气”非“性”;“气”为“体”;“气”非“用”;“气”为“本”;“气”非“末”等哲学命题。第三节《“心”与其他重要范畴的逻辑关系》依据罗钦顺的相关论述推导出罗钦顺哲学思想中的“心”非“理”;“心”即“气”、“心”从属“气”;“心”非“性”;“心”非“体”;“心”为“用”;“心”非“本”;“心”为“末”;“心”即“人心”;“心”非“道心”;“心”是“已发”;“心”非“未发”等哲学命题。第四节《“性”与其他重要范畴的逻辑关系》依据罗钦顺的相关论述推导出罗钦顺哲学思想中的“性”非“理”,“性”从属“理”、“性”即“理”;“性”非“气”;“性”非“心”;“性”为“体”;“性”非“用”;“性”为“本”;“性”非“末”;“性”非“人心”;“性”即“道心”;“性”非“已发”;“性”是“未发”等哲学命题。第五节《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的基本框架--人之心性即自然之气理》论证了作为哲学逻辑结构之“线”的哲学命题所联结的作为哲学逻辑结构之“点”的哲学范畴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与逻辑意义;论证了构筑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的几十个哲学命题都是具有逻辑意义的哲学命题;论证了罗饮顺哲学逻辑结构中在逻辑上存在蕴含或从属关系的四个哲学命题,“气”蕴含“心”与“心”从属“气”,“理”蕴含“性”与“性”从属“理”;论证了人生界的“心”与“性”这一对哲学范畴与自然界的“气”与“理”这一对哲学范畴的逻辑关系是人之“心”、“性”即自然之“气”、“理”,论证了人之“心”、“性”即自然之“气”、“理”这一同时包涵“理”、“气”、“心”、“性”四个重要范畴的极为特殊、极为重要的哲学命题构成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的主要框架。
   第九章《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的主要特点、内在矛盾及其矛盾原因》,共分四节。第一节《<困知记>的写作感触与阅读方法》阐述了《困知记》的写作背景、写作过程、写作特点、写作感触和阅读体会、阅读方法。第二节《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的主要特点》论证了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是以“理”、“气”、“心”、“性”这四个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作为构筑基点;论证了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是以“天人本无二”这一哲学命题为其理论前提,等等。第三节《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的内在矛盾》阐述了罗钦顺哲学思想中“性”本论与“气”本论的矛盾,“心”、“性”二元论与“气”、“理”一元论的矛盾,“气”为体、“理”为用与“性”为体、“心”为用的矛盾,关于“性”范畴与“理”范畴规定的矛盾;作为其哲学逻辑结构中心命题的心性观与作为其哲学逻辑结构基础命题的理气观之间的矛盾,作为其哲学逻辑结构理论前提的“天人本无二”这一命题与其关于理气心性的哲学结论之间的矛盾;罗钦顺“会归一处”的治学理念与其“理”、“气”、“心”、“性”不相统摄的矛盾,强烈的卫道愿望及执着的践行精神与其“得已无几”且门墙寂然的历史事实的矛盾,捍卫程朱理学的治学初衷与其从程朱理学内部开端明代气学的矛盾。第四节《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内在矛盾的主要原因》论证了造成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出现内在矛盾的几个主要原因。
   第十章《关于罗钦顺哲学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阐述了博士论文撰写期间针对其内容难以归属到相关章节的一些问题所进行的论证和沉思,主要是提出并回答了以下七个问题:一、如何看待包括罗钦顺在内的宋明理学家对儒学内部的孟子学说与荀子学说所采取的不同的学术态度?二、如何看待罗钦顺对作为“北宋五子”之一又被其称为“程朱数君子”之一的张载及其学说的评价?三、为什么明代前期一统天下学术的宋明理学之主流派别程朱理学会在明代中叶发生分化?四、为什么说罗钦顺悟出朱子学说中存在着由“以理为本”向“以气为本”转化的逻辑契机而从程朱理学内部开辟出从“理学”向“气学”分化的哲学路径?五、为什么说王阳明悟出朱子学说中存在着由“以理为本”向“以心为本”转化的逻辑契机而从程朱理学内部开辟出从“理学”向“心学”分化的哲学路径?六、如何看待明代中叶程朱理学派大儒罗钦顺与陆王心学派代表王阳明在哲学上所展开的“罗王之辩”?七、为什么同是从程朱理学之中悟出逻辑契机并从程朱理学分化出来的“整庵气学”与“阳明心学”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总体上说《罗钦顺哲学思想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罗钦顺对张载气学的发展、对程朱理学的修正、对陆王心学的批判、对佛老异端的排斥,从而较为全面地揭示和比较了罗钦顺对宋明时期儒学内外几种主要哲学思潮的不同回应及由此显示的学术立场;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罗钦顺哲学思想的理气观和心性观,并以宋明理学中“理”、“气”、“心”、“性”这四个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为基点研究了罗钦顺的哲学逻辑结构,进而揭示其哲学逻辑结构的主要特点、内在矛盾及造成矛盾的根本原因;较为清晰地探讨了罗钦顺从程朱理学内部开辟出从“理学”向“气学”转化的哲学路径及王阳明从程朱理学内部开辟出从“理学”向“心学”转化的哲学路径,进而揭示了程朱理学在明代中叶发生分化的原因、过程、结局等问题。换言之,这篇论文希望通过对罗钦顺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去深入思考一些关于明代哲学、宋明理学、中国古典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其他文献
在文化事业成为社会繁荣发展的主要动力的现代社会,经济的满足使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得到提升,所谓艺术是对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和寄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中高雅艺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消费者不仅仅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商品中所蕴含的社会地位的符号意义越来越被人们看重。穿名牌、开好车、住洋房??一系列看似高端的消费行为都与消费者炫耀心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购物的炫耀性已成为许多消费行为的目的,利
学位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机械复制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艺术革命,并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人类逐渐走向了DT时代(由马云在浙江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提出)。当人工智能进入我们现实世界,必将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生活方式更为多元化。艺术领域也将再次发生变化,并形成与机械复制时代不同的形式和发展轨迹,艺术观念和受众
学位
植入式广告因当今网络视频平台的规模化发展和网络自制剧的诞生,在呈现形式上契合新媒体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创意中插”广告作为植入式广告的新形式,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新兴媒体时代中诞生。“创意中插”广告在其发展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和受众关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有碍其健康运行和发展的不足之处。  为使“创意中插”广告长期良性发展,了解此类型广告存在的问题并规避不足。本文运用案例研究、对比研究、问卷调查等
约翰·加利亚诺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打破固有的传统设计局限,以其极致繁复与华丽、放浪骇俗、浪漫与冲突兼具的设计风格在当今服装设计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基于约翰·加利亚诺服装设计作品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其对设计理念上的“解构与重建”、设计形式上的“象征与隐喻”、设计观念上的“反抗与回归”,分析其作品中的后现代美学特征并进一步反思后现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加利亚诺在设计理念上摆脱了传统的实用性
蓬勃发展的企业自媒体,正在改变我国当代审美内容和审美形态,传统经典艺术的高雅已经沦为大众消费欲望的一种包装形式,而提高大众审美素养,又依赖于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潜移默化地推动“生活美育”全面深入展开。  企业自媒体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传统媒体时代,它是企业内刊,Web2.0时代,它是企业官网、企业博客,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它爆发式地增长,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企业微信公众号、企业媒体号、企业APP
所有制包含着人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关系。它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关系到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方式、人的阶层划分以及上层建筑等方面。本文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其所有制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和主要成果。马克思第一次将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同生产结合起来,揭示了所有制的本质,并将所有制的形态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划分为四种基本形态,提出了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构想。  本文
学位
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范畴。它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作为一种基础性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关联着实践生活的多个层面,对个人、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努力,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公民道德状况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的公共生活空间和密切的人际关系使得当前的社会道德环境
学位
2018年是巴赞诞辰100周年,在这一时间契机下,本文重新梳理和探讨了巴赞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电影理论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学文本以及影像文本的分析,集中研究中国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与创作风格,旨在追溯巴赞纪实美学思想与中国不同代际导演之间的联系,借此深入探讨中国电影界对于巴赞纪实美学的接受和质疑、褒赞和曲解。  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其中,第一章节是绪论部分。在这一章节中本文重点介绍了论文的
学位
近年来,从DC公司的《超人》、《蝙蝠侠》系列,到漫威公司的《钢铁侠》、《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系列,美国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的电影强势且成功地攻占了世界荧幕,这种独特的文化狂欢现象背后隐藏着公众面对当前世界的焦虑与不安。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深受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又继承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对通俗文化的解读与对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以齐泽克的电
学位
有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在经济学、哲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领域均有研究,其中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理论是一个主线。从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最初是强调要素的作用,以后发展到重视制度前提,今天开始注重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研究,说明文化是发展理论研究深入的一个必然,也是经济学与哲学、人类学等非经济领域社会科学研究的耦合点。文化不仅仅是像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单纯的通过影响制度变革的形式和结果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