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北京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不断吸纳着庞大的外来流动人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外来人口长期居住甚至举家迁居北京。他们是北京经济、文化生活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北京的重要建设者。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来自不同汉语方言区,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其语言及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四川是流动人口输出大省,迁移会给这些来京谋生的四川人带来社会、文化和语言等各方面的障碍和困扰,他们在城市适应过程中遇到的语言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语言态度问题,是全国流动人口的一个缩影。本文以四川来京务工或做小买卖的四川人为调查对象,考察他们来京前后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四川来京务工经商人员不论在普通话听力、表达能力、发音水平还是使用频率方面,其语言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在语言使用方面,他们来京前主要使用四川话,很少使用普通话;来京后,同时使用四川话和普通话,两种语言变体在使用场合上出现分化:四川话主要用于和家人、四川朋友交谈等一些比较亲近的、非正式的场合;普通话则主要用于和陌生人、外地人、北京人交谈等公共场合和正式场合。四川话已逐渐成为内部交际语,普通话则有变为外部交际语的趋势。在语言态度方面,在主观感情评价上,调查对象认为四川话比普通话亲切,但普通话比四川话好听;在社会地位和实用价值评价上,认为普通话社会地位高,实用价值大,而对四川话这方面的评价却很低;在功能评价上,他们对四川话的评价高于普通话。在学习普通话的难度感受方面,64%的人认为学习普通话“很容易”或“比较容易”。他们对普通话的接受度不太高,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超过一半的人学习普通话和说普通话仅仅是为了交际的需要。他们对自身普通话的期望程度不高,却一致要求孩子必须学会普通话,同时也有85%的人希望孩子能保持四川话。此外,本人在调查中还发现了调查对象存在的群体语言变异、双语现象等现象,指出他们在对母语忠诚与渴望通过使用普通话获得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以及在城市语言适应中的困顿,并就普通话与四川话的关系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