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农户的视角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tta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丰富,文化积淀丰厚,战略地位重要。然而,仍然有不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面临着生存困境问题,渝东南民族地区亦是如此。这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适应。因此,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精准扶贫据需而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研究以渝东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为导向,从农户的视角出发,研究贫困农户作为扶贫受益主体的行动者可供其选择的自由与机会,对基层扶贫干部与农户进行有关扶贫感知、评价、农户脱贫需求及意愿的比较,探究其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及发展需求。并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户脱贫需求与精准扶贫供给的差距进行分析,以农户脱贫需求为导向构建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因此,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文献梳理及研究设计。主要是对精准扶贫形势、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并阐述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等,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精准扶贫需求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对贫困农户的脱贫需求与扶贫供给进行比较,以探究其理性需求及与精准扶贫供给存在的差距。第三、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农户脱贫需求与精准扶贫供给矛盾原因分析;第四、渝东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现路径构建。基于农户的脱贫需求对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乡村进行分类,运用“增权”方法构建当地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研究发现: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农户脱贫需求与精准扶贫供给不相一致。调查区域实施的精准扶贫面临着客观条件制约、群众信任度分化、精准扶贫排斥、精准脱贫动力欠缺等阻力。经过各级政府的扶贫努力,该地区绝对贫困逐渐消失,然而相对贫困特征还较明显。农户脱贫需求与精准扶贫供给矛盾主要体现在基层扶贫工作与农户脱贫需求有偏差,精准扶贫供给与农户脱贫需求有错位。基层扶贫干部与贫困农户对于贫困认知、扶贫评价、农户的脱贫需求和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贫困农户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保障力度不足,社交需求和发展需求较为明显,贫困农户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认同度高,但实施评价偏低。贫困农户对自身的贫困状况有着较为清楚的认知,但在扶贫实践中处于弱势地位,弱权、无权、失权压力增加。他们是需要重点增权的对象。因此,该地区精准扶贫需要依据贫困农户的脱贫需求,分别从个体主动、内外结合、外力推动等三种途径,对近郊型贫困乡村、边缘型贫困乡村,一般型贫困乡村的农户进行分类精准扶贫,以实现贫困农户的自我意识提升、人际关系支撑和社会政策调整。从而,扭转贫困农户的被动处境,促进精准扶贫与其脱贫需求的平衡,实现该地区的健康脱贫。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逐渐允许并开始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使得一大批中小型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社会支持”的内涵、外延做了多方面的讨论。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国内在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
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当代农村主体人群的“80后”青年在思想观念上也日趋开放化和多元化。因此,他们的生活状态应该引起重视,
中老哈尼族边民在长期的历史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基于共同地域背景,同属的族群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跨国婚姻模式,在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恋爱、婚姻缔结上呈现出独特的风俗与样式。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娱乐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探讨这种变化,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当前文化娱乐生活状况,对认识当地经济发展
婚恋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对于恋爱、择偶、婚姻家庭等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对人们的婚恋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婚恋价值观的是否健康合理,直接影响着人
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壮大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个逐渐壮大的群体,如何让其在“村官”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除了要在工作上给予帮助之外,还
面对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如何妥善处理养老问题,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从宏观上对养老保障、养老金、社会支持等制度层面进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