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环境污染风险源定量解析及特征污染物生物强化修复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污染来源复杂,污染形式特殊,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呈现出多极化、交叉污染和复合污染的特征。多环芳烃(PAHs)、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OCPs)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残留、生物蓄积和致癌性等特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严重危害。地表水体和土壤是PAHs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重要环境受体,承担着来自不同污染源的负荷。准确了解能源化工区地表水体和土壤中PAHs、重金属和OCPs等毒性污染物的污染状况、风险水平及污染来源是防治能源化工区毒性污染物的基础,也是缓解区域风险压力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此,本文以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为研究区域,以化工区地表系统的视角,选取基地内各类型用地进行大范围空间尺度实地采样,采集地表水体和土壤样品,对PAHs、重金属和OCPs的赋存水平、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及污染物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基于环境风险的优控污染源定量识别模型,旨在为合理管控关键危害污染源和确定重点污染控制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基地内特征污染物PAHs的生物强化修复方法进行探索,以期为基地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论文研究对保护地方生态环境,并将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高端、清洁、环保、安全”的一流能源化工基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地内地表水体和不同类型土壤中16种PAHs、8种重金属、8种OCPs的分布特征显示,水体中:Hg、Pb、Cd、Cr重金属检出率低,COD、NH4+-N、TP水平均超出地表水III类水体标准;地表水体中含量较高的PAHs单体为菲,PAHs浓度高值样点主要分布于工业区附近地表水体。表层土壤中:16种USEPA优控PAHs总量变化范围在110.224934.13μg/kg,以低环PAHs为主,受能源工业的影响,非敏感区样点的PAHs浓度普遍较高;表层土壤中As、Cr、Cu、Zn、Cd、Pb、Hg、Mn 8种重金属除Pb外,平均含量处于较高水平,空间变异性较大。ΣHCHs(俗称六六六类农药)浓度范围在1.668.80μg/kg之间,DDTs(俗称滴滴涕类农药)只检测到了低浓度的p,p’-DDD和p,p’-DDE,OCPs的残留主要由历史使用造成,并伴有近期林丹的输入。DDTs的环境归宿受土壤类型影响,在北部的毛乌素沙漠滩地区只检测到了好氧降解产物DDE,厌氧降解产物DDD均分布于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2)基地内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暴露风险表征结果显示,部分样点苯并芘和苯并(b)荧蒽含量大于USEPA建议的地表水安全阈值;选用苯并芘毒性当量法及生物毒性效应区间法评价土壤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土壤中PAHs生态风险处于中下水平;应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Cd和Hg累积较严重,为高污染水平,二者的潜在生态风险单项指数均处于非常高风险水平,其余重金属也处于中度至重度累积污染水平。基地内人群暴露于土壤PAHs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摄入途径所引发的健康风险高于皮肤接触和吸入途径,ΣPAHs的人群非致癌危害水平均低于安全阈值,总致癌风险范围为2.63×10-75.99×10-6,位于工业区的采样点的总致癌风险均超出可接受水平;基地内人群暴露于土壤重金属的总致癌风险显著大于10-6可接受水平,总非致癌危害水平也高于安全阈值,市中心样点的人群健康暴露风险处于整个地区最高水平。(3)建立了PMF-Total-CR/HI和PMF-RI源风险贡献耦合模型并应用于基地内环境风险源定量识别研究,评价了污染源对暴露于其中的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的风险水平的定量贡献值。相比PCA-MLR模型,PMF模型为更适受体污染源解析耦合模型,PMF模型解析PAHs有4个主要污染源:焦化(34%)、煤燃烧(33%)、薪材燃烧(22%)以及车辆排放(11%),重金属有4个主要来源:煤炭相关(53%)、工业(22%)、交通(13%)、农业(12%)。土壤中PAHs的四类来源:焦化、煤燃烧、薪材燃烧以及车辆排放对人群致癌风险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8%、31%、13%和18%,对非致癌危害水平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6%、39%、11%和14%。土壤中重金属的工业活动源类对人群贡献了最大比例的致癌风险,煤炭相关活动源类是潜在生态风险和人群非致癌危害水平的最大贡献者。综上,构成受体环境污染物的最大来源并不一定为受体环境风险危害的最大贡献者。(4)为削减特征污染物PAHs的风险水平,以4环PAHs芘为典型研究对象,对PAHs污染环境的生物强化修复方法进行研究。从环境中筛选得到一株芘高效降解菌,命名为Rhodococcus ruber L9,该菌株在以10 mg/L芘为唯一碳源时,培养2448 h,芘降解速率最快,48 h时检测到了较高的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O)活性,120 h后芘的降解率可达61.49%。对细菌粗酶的分子量分布特征分析表明,48 h前,该菌株对芘较敏感,分子量分布演变较明显,48h后,演变趋势较为稳定,分子量在43150 k D之间的物质减少,大于670 k D的物质增多。电子受体铁离子的添加能够明显提高菌株Rhodococcus ruber L9对芘的降解效率,120 h时,初始浓度为10 mg/L芘的降解率可达76.02%,C12O酶活性为未添加铁离子的1.60倍;推测铁离子对芘生物降解的驱辅机制是:铁离子与芘之间通过电子受体-供体作用,使得芘分子的电子密度降低有利于其迁移至细胞表面,进入细胞内的芘刺激降解酶的分泌,从而加快菌株对芘的代谢速率。生物毒性试验结果表明,60 h后,菌株Rhodococcus ruber L9的作用使得环境浓度为1.5 mg/L菲、芘的毒性风险可分别削减92.81%、72.90%。对菌株的抗生素耐药性、遗传毒性等环境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发现该菌株环境友好,可用于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实际。
其他文献
剃齿加工是齿轮精加工的高效工艺,广泛应用于机床、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行业的齿轮生产,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及适应性强等优点。然而,剃齿齿形中凹误差问题却是齿轮制造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技术难题,它不但严重影响工件齿轮齿面精度和啮合传动状态,而且限制了剃齿加工在高精密场合的应用。本文从剃齿重合度、剃齿机床运动和剃齿安装误差三方面研究多源因素对剃齿加工的影响规律,系统地揭示了剃齿齿形中凹误差的形成机理,并提出
相比于民用建筑结构,工业建筑结构的使用环境复杂,对其可靠度的控制要求更高,但目前对工业建筑结构的可靠度研究并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对工业建筑结构典型的可变荷载,包括吊车荷载、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和屋面积灰荷载,尚未建立能较好反映其随机变化特性的概率模型,难以在工业建筑可靠度分析中考虑这些可变荷载的影响。二、对既涉及时间变异性,又涉及空间变异性的吊车荷载,尚未建立以随机过程和随机场理论为基础
随着钛合金焊接件普遍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电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关键装备制造,通常有一部分钛合金焊接头长期服役于复杂多变的含氢环境中,由于钛与氢结合力较强和焊接结构自身特殊性,钛合金焊接头氢脆失效时有发生,钛合金焊接头为评估整个焊接件安全可靠性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Ti–0.3Mo–0.8Ni合金板氩弧焊接头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气相充氢模拟钛合金焊接头在低氢浓度下长期服役期间的氢累积量,研究氢致钛合
对构件抗力的推断是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普遍采用的间接推断方法因需要考虑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偏于保守,有可能导致采取不必要的加固措施;相对于间接推断方法,国际上提出的基于试验的推断方法更加精确,推断结果能真实反映构件的实际抗力,但该法是以破坏性试验为前提的,并不能满足构件继续使用的要求,其适用范围有限。因此,研究基于非破坏性试验的既有混凝土构件抗力的推断方法,对于推动既有结构可靠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一种常用结构形式,由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如现场后浇混凝土、套筒和水泥基灌浆料等形成整体的装配式结构,主要用于住宅建筑。然而,装配式建造工艺形成的薄弱部位对高烈度地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如何,与现浇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差异是什么,以及“等同现浇”的设计理念如何应用,是此类结构在高烈度地区推广应用的关键。本文首先对预制剪力
为提高炭材料在耐火浇注料中分散性,改善耐火浇注料的抗熔渣侵蚀性,本文分别通过燃烧合成法、埋炭烧结法制备含原位炭铝酸钙水泥,并研究了其对耐火浇注料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CaO2、Al及Al2O3为原料,采用燃烧合成法制备了物相组成和Secar71相近的铝酸钙水泥(CS71),并用作刚玉质耐火浇注料结合剂。随原料配比中CaO/Al2O3(C/A)摩尔比值从1.1减小到0.74,产物中C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填方工程量很大。黄土作为填方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最优含水率条件下充分压实(夯实)后其强度显著提高,湿陷性降低。由于施工现场条件限制,土在压实时其含水率变化范围往往很大,由此导致的土体结构性及工程性质变化还难以控制。大范围填方工程存在压实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再加上降雨入渗和蒸发引起土体受干湿循环的影响,填方工程病害较多,在填方场地浅层工程多发。因此,有必要研究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的填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我国西北、西南等高山峡谷地区的高水压隧道项目日益增多。在高水压隧道建设过程中,高水压和地应力的耦合作用,隧道突涌水及渗漏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基于此,本文采用微观-细观-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对灰岩试件进行了渗透水压力作用下的多尺度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试验,以试验结果为基础,开展了无围压环境下岩石水-力耦合作用机制及相关理论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及民用建筑的耗能有了较大的增长。工业厂房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散发大量热负荷,其热强度可达50~300W/m3(有些工业场合下或更高)。厂房内热源形式复杂多样(如点、面、体热源等),位置、高度也多有不同,这些因素使热压自然通风的精确设计变得十分复杂。在高余热建筑空间内,室内温度分布随通风量的改变而改变,室温与通风量两者需在耦合条件下求解,热源因组合条件不同而改变的几何物理
中国地域广阔,受季风影响夏季气温偏高,建筑防热一直是建筑热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夏季室内外温差小,太阳辐射作用在室外热作用中的占比高。既有的围护结构隔热研究多关注于透光围护结构的遮阳技术措施。然而在交替变化的室内外空气温度和间歇性的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具有一定蓄热能力的非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对室内造成的影响比较复杂,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效果不佳是影响夏季建筑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温度和辐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