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祠堂本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但是在明清时期祠堂上升为家族成员集会和族长施政的地方。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的祠堂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由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礼制改革、明朝中后期到清朝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当时的士绅阶层的奔走努力,明清时期的祠堂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并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简单回顾了明清以前的祠堂发展情况。商周时代,人们在祭祀的活动中演绎出的宗庙制度,渐渐上升为国家的制度,这对以后的祭祖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墓祠十分流行。自魏晋以来,国家规范家庙礼制,最终在朱熹《家礼》的指导下,祠堂制度建立起来。论文的第二部分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祠堂建设情况。从祠堂的分布、结构布局、发展原因诸方面论述。从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明清时期的祠堂在南北方的发展很不平衡。南方的福建、广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发展较快,其中以徽州最具有代表性。北方的山东等地在明清时期,祠堂建设也有发展,但是数量远不如南方。这主要是,南方在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官僚和文人众多,因为加上又是朱子故里,宗族观念强烈,因此祠堂发展较快。而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都不如南方,所以祠堂在南北方的发展不平衡。另外,明清时期宗族的祭祀权力也进一步下移,许多平民也能建祠祭祖。明清时期的宗祠的规制一般遵循大门—享堂—寝堂的顺序,建筑风格大多比较讲究。明清时期祠堂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是国家政策的许可、经济的发展和宗族势力增强的结果。论文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明清时期祠堂祭祀的状况,包括祭祀物品的使用、祭祀对象的规定、祭祀礼仪和祭祀后的活动等。明清时期的祠堂祭祀,政府对于祭品的使用都有专门的规定。祠堂祭祀的对象除了始祖外,就是选择对宗族有贡献的人。祠堂祭祀礼仪也有严格的规定。祭祀后的宗族饮胙和分胙活动显现了个人在宗族内的地位。在当时,无论是官僚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视祭祀活动。论文第四部分重点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祠堂的经济基础。主要对维持祠堂的收入来源、祠堂的支出项目和祠堂的管理方面进行了论述。祠堂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家族成员的定例续置、族人的捐赠和充公、族产生息以及特殊的置产等。祠堂的支出主要用于祭祀和祠堂维修。明清时期的祠堂管理人员多员化,管理机制也很系统严密。论文的第五部分从明清时期的祠堂的社会功能入手,归纳了明清祠堂所发挥出来的社会功能。通过祠堂的祭祀活动能够凝聚族人;通过一系列的教化活动,祠堂对族人能够进行孝道教育、守法教育、择业教育、婚丧礼仪教育等;必要的时候祠堂还能惩罚与表彰家族成员,以及救助家族成员等。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祠堂在发展壮大宗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祠堂在维护国家和地方的稳定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