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果园苹果收获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an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收获具有劳动力需求大、劳动强度高、季节特征明显的特点,研发苹果收获机器人对水果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应对日益显现的老龄化趋势具有积极意义。目前,苹果收获机器人的各主要部分的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并且苹果的识别定位和苹果收获机器人的姿态控制等问题都制约了苹果收获机器人的作业效果。因此,本文以苹果收获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围绕苹果收获机器人采摘姿态优化展开研究,涉及末端执行器与果实的交互作用、深度学习与果实识别和机械臂控制方面的功能实现和试验验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论包括:(1)建立了枝条-果柄-果实的有限元模型,为末端执行器的抓握和损伤评估以及采摘动作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横观各向异性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枝条和果柄模型,通过试验得到枝条轴向弹性模量(Ebz)、枝条径向弹性模量(Ebr)、果柄轴向弹性模量(Esz)和果柄径向弹性模量(Esr)分别为181.69±17.88 MPa、29.81±4.02 MPa、106.42±13.30MPa和10.34±3.59 MPa;枝条和果柄的异性平面弯剪模量分别为337.05±66.52MPa(Grb)和46.90±11.62 MPa(Grs)。通过本构关系,令枝条和果柄的同性面泊松比(μXY)为0.4,得到枝条(Gb XY)和果柄(Gs XY)轴向扭转剪切模量的估算值分别为10.65 MPa和3.70 MPa;枝条(μbr)和果柄(μsr)的异性面泊松比的估算值分别为0.20和0.11。基于内聚力模型对枝条和果柄之间的分离层进行了建模。分离层的最大牵引力(Ti,max)、最大牵引位移(δm)和断裂能释放率Gic分别为5.01±0.68 MPa,0.29±0.04 mm和0.71±0.04 k J/m2。通过Abaqus软件对枝条-果柄模型有限元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以对枝条-果柄连接的断裂过程做出预测。(2)分析了不同采摘方式对果实分离的影响。通过水平拉、垂直拉、弯转和扭转四种基本采摘动作的采摘试验,对果实分离载荷以及果实-果柄-果实的形状特征对采摘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在采摘过程中,拉力,包括水平拉力和垂直拉力,是造成果实分离的主要因素。使果实分离所需切向力明显小于所需的法向力。果柄与枝条垂直的状态下,垂直拉力可能导致果柄拔出。果柄较长的果实需要较大的位移和角度来破坏枝条-果柄连接,增加了采摘失败的风险。基于建立的枝条-果柄-果实有限元模型对水平速度、垂直速度、弯转角速度和扭转角速度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仿真试验,通过方差分析和响应面分析,讨论了各因素对果实分离力的显著性影响,并对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水平横拉、弯转和扭转的组合为的最佳采摘动作,可以为苹果采摘机器人机械臂路径规划提供参考。(3)基于有限元法分析了柔性三指FRE结构的末端执行器的抓握能力以及评估对果实损伤的可能性。通过方差分析和响应面分析,讨论了软指材料硬度、果实质心到手掌距离和果实大小对拉力的显著性影响,并对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TPU硬度、水果质心到水果距离以及果实尺寸是影响末端执行器抓握能力的显著性因素;以最大拉力为优化指标,确定TPU硬度为90HA,果实质心到手掌距离为65mm;试验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两者相关系数R2=0.8221。通过果肉的拉伸和压缩试验建立苹果果肉的损伤塑性模型。在抓握过程损伤评估仿真试验中,果皮Mises应力最大为0.159 MPa,果肉最大应力为0.082MPa,接触压力最大为4.178N;验证试验中,薄膜压力传感器安装在仿真试验接触力最大位置,最大接触力为4.572 N。最大接触力仿真值与实际最大接触力的误差为8.62%。仿真与验证试验均表明该柔性三指末端执行器可以实现苹果的无损抓取。(4)基于人手动作捕捉数据和采摘动作优化仿真试验提出两种采摘动作,在ROS中使用Moveit进行路径规划,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其可行性。使用NOKOV动作捕捉系统采集人摘苹果时的上臂动作,通过路径规划使机器人能够“拟人化”采摘。针对XARM 5Lite在Move It中完成建模和规划组的配置;选用开源运动规划库中的RRTConnect算法对拟人动作和“横拉-弯”动作路径规划进行了的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基于Move It的机械臂路径规划可以实现预期目标。(5)研发的苹果收获机器人集成视觉系统、控制系统、末端执行器和机械臂等模块,实现自动采摘功能,实验室和果园试验表明苹果收获机器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果园试验结果表明苹果收获机器人的总成功率为81.60%,其中拟人动作的采摘方法的收获成功率为80.17%,采用“横拉-弯”采摘动作收获方法的成功率为82.93%。造成采摘失败的原因为深度失准,分离失败和抓握受阻。“横拉-弯”采摘动作和拟人采摘动作的果实平均最大分离力分别为10.12N和8.63N。拟人采摘动作的末端动态载荷较小,使机械臂的整体负载降低,但由于果实的滑移降低了采摘成功率;“横拉-弯”的采摘动作的时间较短,收获成功率较高。两种采摘动作都没有导致果柄拔出或果肉损伤。两种采摘方法都显示出应用于收获机器人的潜力。
其他文献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由于农作物系统磷素管理和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磷素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日益增强。磷肥施入土壤后,80%被固定,这会降低土壤中磷素的生物有效性,造成资源浪费,增加农民劳动成本。石灰性土壤上长期施用氮磷肥可能会影响土壤中磷的组成和有效性,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关于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影响已有大量研究,但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在黄土高原
施用磷肥是提高土壤磷水平、维持作物高产的重要手段。由于磷矿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磷高效利用一直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磷肥施入土壤后易被吸附固定,有效性降低,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土壤磷含量、形态及有效性。另外,土壤管理方式的改变,如农田撂荒或裸地休闲等也影响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因此,理解施肥或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磷形态变化及有效性的影响是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延长磷资源使用寿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陕西关中平原1
砾石在全球尺度下广泛分布,土壤中存在的砾石毋庸置疑将影响土壤水文循环过程。砾石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位置。不同的砾石布设格局对坡面水文过程影响极其明显,特别是对于埋藏于表层土壤以上的砾石而言,因其不直接参与表土的水文过程而往往被忽视,但是这种砾石布设模式往往是引起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本论文针对砾石在水文循环中的特殊性,收集大量有关砾石研究的典型文献,总结归纳出砾石研究的趋势变化以及
黄土高原苹果园以其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得以在该区域迅速发展,但这也不可避免的改变了区域的深层土壤水文过程。深层土壤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特征指标之一,对植被抵御干旱和地下水补给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深层土壤水在植被不同年龄阶段以及降水年(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消耗速率的认识并不充分。前人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0-5 m土层,而对于5 m以下土壤水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较
温室气体排放和活性氮损失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和活性氮损失的重要来源。氧化亚氮(N2O)是一种生命周期长、增温潜势大的温室气体,是农田活性氮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氮功能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是土壤N2O产生的主要来源,同时土壤氮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受到耕作强度的显著影响。以深松耕和免耕为主要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改善土壤健康和减少农田氮损失的农业管
黄土塬塬面广阔平坦,具有极其宝贵的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条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粮果生产基地。然而长期严重的沟头溯源侵蚀,使塬面不断被蚕食,造成塬面萎缩,给塬面农田、村庄、城镇及厂矿安全带来威胁,并对当地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以往通过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方法进行大尺度溯源侵蚀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影响因素模拟试验的机理研究较少。针对黄土高塬溯源侵蚀过程,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塬沟头溯源
土壤水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旱作地区制约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土塬区,近三十年来果园建设渐成规模,粮食作物与果树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各有特点,农田–果园镶嵌分布格局下的深层土壤水分消耗特征及土壤水资源协同利用模式引人关注,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土壤水库功能,协调推进区域粮食生产与果业发展。本文在位于黄土塬区的庆阳、长武和洛川塬区分别选取不同树龄苹果园及邻近农田,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制约,加剧了区域粮食危机和生态安全隐患。黄土丘陵沟壑区自2010年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以来,整治土地约50万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黄土高原已整治的新增地土壤肥力低,结构性差,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凸显,严重制约着既定工程目标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全球变暖,大幅度提升了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加速了全球水文循环过程,改变了全球降雨格局。降雨模式变化能够改变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群落特性,最终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是多维的,具有能够同时提供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即生态多功能性)的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作为地球上最为复杂多样的生物群落,在驱动陆地生态多功能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带翼深松铲是一种能够通过调整翼铲位置、改变不同深度土壤扰动效果,创建良好耕层结构的深松机具,其在旱地深松作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针对带翼深松铲土壤扰动机理不明、深松后耕层结构和深松后效分析不足等问题,综合运用离散元法(DEM)、有限元法(FEM)、室内土槽试验、双环入渗试验和田间定位试验,对带翼深松铲-土壤互作关系及其后效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带翼深松铲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技术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