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领域,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自二战以后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山东省和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都很迅速,但它们的增长模式能否持续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同时,两省各地市的经济增长也具有不同的特征,究竟哪些因素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又有哪些因素是增长的制约因素,这是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在简要回顾经济增长理论和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卢卡斯模型为基准加以扩展形成本文的分析框架,以检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以及政府支出、城市化、对外贸易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两省统计资料,从省级数据和地市级数据出发,对各地区的产出和投入要素进行了比较精确的估算。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基于省级数据的索洛残差法和地市级数据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对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利用回归分析的结果对不同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进行分析,并将各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省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改革开放以来,两省的年均经济增速都高于全国水平,且波动趋势大体相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劳动数量的相对贡献呈下降趋势,而劳动质量提高的贡献先升后降,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依然偏低。具体而言,1978-2011年间,山东省和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中平均有60%以上由资本的增加拉动,且这一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两省都处于资本加速积累的时期。劳动数量增加的贡献在10%左右,而劳动质量提高的直接贡献约为6%。人力资本存在正的溢出效应,但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扣除人力资本的直接贡献后,两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都在3%左右。两省对比来看,山东省的经济增长质量高于河南省。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山东省的增速更快,趋势更加平稳,河南省则更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从资本积累速度来看,山东省的资本增长率比较均衡,各年的标准差为2.86,三个时期的年均资本增长率分别为11.7%、13.7%和15.8%;河南省则波动幅度较大,标准差为4.39,三个时期的年均资本增长率分别为9.4%、11.7%和16.8%。从综合生产效率来看,2000-2011年的地市数据分析表明,山东省的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均高于河南省,虽然同样呈下降趋势,但河南省的下降速度更为明显。因此,河南省的要素产出效率远低于山东省,且差距还在拉大。以资本为例,虽然2000-2011年两省的资本增长率均在20%左右,但它只拉动了河南省产出增长的6.27%,而对山东省的贡献则高达9.04%。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来看,政府财政支出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尤以政府支出的负效应最为显著。从地市级数据的无效率方程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化水平、出口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等级公路密度的对数和公有制就业比重的显著性虽然较高,但其系数与预期相反,公路密度的系数为正表明基础设施不存在正外部性,而公有制就业的系数为负则很可能是它与政府支出比重存在共线性引起的。地市级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则表明,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根本动力,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则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拥有更快的技术进步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间的技术溢出是推动地区经济趋同的根本推动力。样本期内各地区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的效率水平较高且下降幅度较小,而相对落后地市的下降速度更为明显,技术效率的下降与这些地区政府财政支出比重的大幅度上升有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