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59-2008年中国743站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和NECP/NCAR逐日再分析风场资料,从大气内部天气尺度瞬变波的角度对中国冬季极端低温典型频发、少发年的特征进行了成因分析,揭示了冬季瞬变波对极端低温的可能影响,首先从选取的冬季极端低温典型频发、少发典型年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又在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上研究了瞬变波对冬季极端低温发生频次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
(1)典型个例年瞬变波活动与极端低温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1967、2006年分别为极端低温的典型频发年和少发年。通过对比这两年的瞬变波活动可以看出,1967年冬季较强的西风急流为瞬变波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整个冬季欧亚大陆上空都有稳定的瞬变波传播,主要有偏南、偏北波列两列波,并且在瞬变波逐日传播图上可以看出,瞬变波的每次传播过程都与随后的极端低温的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2006年西风急流较弱,瞬交波路径多变,且强度较小,对应极端低温发生较少。故极端低温的发生与瞬变波活动关系密切,瞬变波传播、发展可能是极端低温发生的重要条件。
(2)与中国冬季极端低温发生频次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瞬变波传播路径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之前,瞬变波路径多变,这些波主要源自于大西洋东岸、新地岛以东洋面上,路径基本都是沿着西北.东南方向传播,波列的径向传播较强。20世纪80年代之后,瞬变波路径趋于一致,大致是沿着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高原、贝加尔湖等地,传播至太平洋西岸,这列波的径向性较弱。因此初步推断,20世纪80年代极端低温发生频次的突变可能与瞬变波波列的这种路径变化密切相关。
(3)1986~2007年冬季瞬变波强度场与极端低温发生频次关系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80年代之后稳定的瞬变波传播路径(波列A)与极端低温发生关系密切,并且相关性最大的区域位于波列传播的最上游的格陵兰岛、格陵兰海、挪威海地区,相关系数可达0.57。当上游的区域强度强时,瞬变波整体路径上强度较强,容易发生极端低温事件;当上游区域强度弱时,瞬变波整体强度也较弱,此时不容易发生极端低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