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传统原则,也是财务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然而稳健性却时常遭到准则制定机构、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批评。FASB与IASB在2010年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放弃了会计信息稳健性这一质量要求。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背景下,下一步我国的会计准则改革是否仍应坚持贯彻稳健性原则?本文从债务融资的角度研究会计稳健性的经济作用,在契约理论下分析会计稳健性对债务成本的影响,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加以验证,最终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共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安排,提出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文献述评。概括会计稳健性研究的现状,分公司层面会计稳健性的度量、会计稳健性与债务契约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进行简要评价。第三部分,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首先探讨会计稳健性的内涵及其分类,阐述其在概念框架中的重要作用。再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分别讨论条件稳健性、无条件稳健性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关系,据此提出研究假设。第四部分,研究设计。定义研究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介绍样本选取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五部分,实证分析。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然后是模型的回归分析与敏感性测试。第六部分,研究结论。概括研究结论与启示,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以2005—2010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非金融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用C-score、BTM偏差部分和累计非经营性应计表征公司层面的条件稳健性、无条件稳健性和财务报告稳健性水平,考察各类稳健性对上市公司债务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条件稳健性有助于降低债务成本,而无条件稳健性则不具有此作用。研究结果与契约理论的观点相一致,证实了条件稳健性“与收益相比更及时地确认损失”的特征能帮助缓和债权人与股东、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及时向债权人传递违约信号,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从而为企业争取到较低的融资成本。然而整体上看,财务报告稳健性会使企业的债务成本增加。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理论上,第一,系统梳理有关会计稳健性概念的界定及发展,厘清条件稳健性与无条件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揭示稳健性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重要地位;第二,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分析会计稳健性在平衡企业各相关利益方冲突中所发挥的作用,为继续贯彻稳健性原则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阐释会计稳健性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会计稳健性经济作用的经验证据,一方面为准则制定机构在扬弃稳健性原则的问题上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为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企业落实稳健性原则、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寻求实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