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丰富的文学遗产对中国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影响巨大而深远。当前对茅盾小说的研究呈现两个极端,一是以“茅盾传统”概括茅盾小说的主要特征,论证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叙事上的“多线结构”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性贡献;二是对茅盾小说中政治因素的质疑,认为正是政治观念的“主题先行”造成茅盾小说存在种种艺术缺陷,并以此贬低茅盾的艺术成就。茅盾对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贡献毋庸置疑,但仅从宏观上归纳某些小说的表面特征,既忽视了茅盾小说的丰富性,也无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茅盾小说中政治意图的存在的确对小说产生了影响,但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不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就会忽视茅盾在这一重要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对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即以“时代性”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意图”在茅盾小说创作中的实现与受阻为研究角度,以现实主义小说理论为依据,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茅盾小说发展嬗变的历程作整体性考察。茅盾所倡导的“时代性”概念,在内容上应反映当代重大社会问题,并揭示历史走向,在创作思想上应“凝视现实,分析现实,揭破现实”。本文依据不同时期的“时代性”主题倾向,将茅盾小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时代剧变中个人的选择与焦虑”、“大视野反映社会生活并揭示历史走向”、“回归日常与传统”,并对之进行分章讨论。通过对茅盾小说的整体性考察,本文以为,茅盾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并非“《子夜》模式”或“茅盾传统”所能涵盖,茅盾小说在内容上追求“时代性”,在艺术上强调“客观写实”,以一系列直面社会重大问题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新的样式。而在创作实践中,其“时代性”追求在思想矛盾、情感倾向、生活经验以及“客观写实”的创作原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既有成功也有受阻,其小说因此表现出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焦虑感。茅盾以这种充满焦虑的小说,记录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的时代中的思想转变与灵魂挣扎,并为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