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监管部门开始意识到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成为国际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核心内容,也是进一步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公布,依然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为核心,并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加入了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主要目的是防范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稳定性。随后,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加强了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提高了商业银行吸收损失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银行业经营的整体稳定性,有助于银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然而,商业银行是追求盈利性的金融企业,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会对绩效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过高,使得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一部分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利润减少,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负向作用。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提高,可以有效吸收银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改善银行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客户信赖度,从而提高绩效。从已有文献来看,关于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鉴于此,本文拟从内生性的角度,运用广义矩估计(GMM)的研究方法,论证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绩效存在正向、积极的影响,还是负向、消极影响,以期得到有用的结论。本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商业银行资本、绩效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机理,然后,对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现状以及绩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资本约束内生性的视角,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为研究背景,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广义矩估计(GMM)的方法对商业银行资本约束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了回归分析,然后又根据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将16家商业银行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类比较,最终得出结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其绩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经营绩效的贡献有较大差异,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实施明显抑制了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绩效的正向作用,而且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抑制作用大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同时,本文还考察了其他因素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如:存贷比、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规模、GDP增长率等,都对商业银行绩效具有一定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从商业银行角度和监管机构的角度针对性的对商业银行提高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